中宣部6月11日举行“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启动仪式,全面启动“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并讲话,强调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要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壮举,充分彰显我们党担当使命、一诺千金的不懈追求,展现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汇聚起坚定信心克难关、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
黎坝镇政府所在地的春生社区是中国石化陕西汉中石油的对口扶贫村,这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7户。下一步等到黎坝镇扶贫商品全部完成相关认证后,中国石化汉中石油会将黎坝特色农产品引入易捷便利店,利用销售平台量多面广的优势,为稳定脱贫构建长效机制。”黎坝镇副镇长杜小琴说,扶贫车间的这些产品现在都是订单保底回购村民家的收成,目前供不应求。
潜山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李桃生介绍,“我们以山水田园城市、特色风情小镇、全域美丽乡村为‘点’,以旅游公路、旅游风景道为‘线’,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为‘面’,极力拓宽潜山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据悉,潜山市一直把民宿产业作为推进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依托景区景点、传统村落,建成海心谷、卧龙山庄、逢上花屋、槎水慢庄、望虎园林等民宿,初步形成了以高端特色民宿为引领、中高端精品为支撑、高中低兼具的民宿产业格局。潜山官庄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孝义文化,成立了德馨庄生态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取“村+公司+农户”的形式,流转200余户300余亩土地,打造“村景合一”的休闲观光农业,利用民房发展民宿20余家,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3A级旅游景区,带动50余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吴永忠说:“未来,浪街将完善业态,激发游客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留住更多游客,进而使乡村旅游发展惠及更多百姓。“我们去了省外考察、学习,在陕西省马嵬驿景区了解了他们先进的管理和经营模式,看到了发展旅游的前景,下定决心要打造‘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货’五位一体的‘老家·浪街’乡村旅游综合体,发展乡村旅游。10月1日,由榆中老家·浪街村合作社和甘肃省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院联合投资的“黄河驿·浪街”窑洞康养民宿项目试运营,该项目共打造72孔窑洞,以农民“三变”为合作模式,采取“公司+智库+合作社+农户”的管理运营方式,不仅将浪街闲置的山地和房屋资源激活,还通过民宿发展,引导农民获得资产性收入。
从开始建设种植大棚到现在,村里有十几户农户经营起采摘大棚,前来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棚区农户们的积极性也逐渐提高。进步村党支部书记陈茂伟介绍,近年来,村里借助自身农业发展优势,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引进旅游项目、培育农家乐等,积极发展“农业+旅游”,既推动绿色生态游和休闲观光游向“功能多元、特色突出、服务优化、产业融合”的方向转型,也实现了农村人气集聚,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壮大。2016年刘秀花利用自家庭院,开起了农家乐,吃起了“旅游饭”,2019年,刘秀花的农家乐接待游客近千人次,年收入近4万元。
如今,红草地已跻身3A级景区,当地村民走上了发展旅游的脱贫致富路。如今的甘孜州,旅游路段沿线和景区核心村被定位为旅游服务产业区。”随着甘孜州旅游业的逐渐兴旺,44岁的泸定县杵坭村村民雷元强在自家院子里办起了农家乐。
”马庄村文化旅游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厉慧卿欣喜地说。”厉慧卿说,下一步,马庄村打算在上海、南京等地的机场、高铁站开设香包展销点,进一步打响马庄香包品牌。”这也让马庄香包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产品。
”张北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溢海介绍,近几年,德胜村立足自身优势,积极促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大力开发民俗旅游产业,以微型薯园区、果蔬采摘园等生态基地为依托,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让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增加村民收入。“大棚里种了樱桃西红柿,一茬樱桃西红柿能产2000多斤,游客可以进棚采摘,1公斤卖15元。随着德胜村旅游接待能力的提高,前来体验的游客越来越多,也带动了德胜村观光采摘业的发展。
”陆志敏说。陆志敏介绍,目前卜花村的旅游项目为村民提供直接就业岗位上百个,每户每月增收2000元以上。“很多外地游客慕名来这里品尝法国菜,乐斯福集团的法国员工也经常到餐厅尝鲜,在餐厅工作的村民每月可以赚2500元左右。
芜湖,这座长江边上的城市,旅游正在从城市、乡村一路走来,给万千家庭带来快乐,使他们感到充实美满。
古村落旅游这种在当时全新的旅游业态,吸引了众多乡村文化爱好者慕名前来,为诸葛村带了数倍于宣传经费的收入,广大村民们一起赚到了旅游创业的“第一桶金”。另一方面,没有规划和引导,旅游发展就是无序的,比如当时游客们都喜欢买孔明锁,村里一下子就冒出来三四十家卖孔明锁的。全村大约3000人,无论是村民还是村干部,均各占1股,无论是做文物保护还是发展旅游,产生的效益全村人共享。
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总书记在信中说,“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
觉华岛,位于辽宁葫芦岛兴城市,是渤海辽东湾中最大的岛屿。这个宛如“世外桃源”的小海岛,距兴城东南12.5公里,陆域总面积为13.5平方公里,下辖一个街道办事处、两个行政村、9个自然屯,居住着1092户3268名原住居民。岛上为山地丘陵地貌,东北为大架山,最高峰海拔198.2米。以前,渔船是岛内居民与外界接触的唯一交通工具。
“发展乡村旅游,要运用好旅游的整合带动作用。冯殿孝介绍,无定河村有产业有景点,有杏园、果园、水稻基地、葡萄基地、绿色养鱼场等,又有红色旅游点,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潜力。”乡村旅游还为无定河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餐饮、住宿、娱乐等业态发展,当地百姓人人有活干、有钱赚。
上车村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地处黄河之滨,处于什川世界第一古梨园景区内,现有1001户3619人。什川镇梨树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当地利用黄河水车灌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当地农民采用“刮树皮、涂泥巴、攀树、掸花、高位嫁接”等栽植技术,历经数百年的辛勤劳作,培育成蔚为壮观的万亩梨园。
全村大约3000人,无论是村民还是村干部,均各占1股,无论是做文物保护还是发展旅游,产生的效益全村人共享,调动起全村保护古建筑、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游客对于古村落旅游的认识不足,反而成了诸葛村的发展优势。在明确了将旅游业作为诸葛村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后,诸葛坤亨带着村民们开始了诸葛村的“旅游创业之旅”。
近年来,同江村的香葱产业不断扩大,旅游发展从无到有,乡村文艺蓬勃发展,村民们过上了有声有色的美好生活。5月份以来,李粤玲发挥自己后援单位是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多次组织旅游团队到同江村参观游览,扩大当地香葱的品牌知名度。同江村“村晚”深受村民欢迎在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同江村培育文艺骨干、成立同江同心歌舞团,吸引贫困户参与活动。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到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看望贫困群众,鼓励乡亲们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3年多来,宋家沟村干部群众始终铭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齐心协力,到2019年底实现全村163户316名贫困户全部脱贫,走出了一条立足脱贫、着眼小康、衔接振兴的新路子。
初秋,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处处皆绿,圆滚滚的核桃缀满树枝,葡萄藤架下放养的尼西鸡奔走着,一家家尼西黑陶店铺开门迎客。家住汤满村汤堆片区的拉茸肖巴家迎来了新一批游客——《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知名篮球解说员苏群等,他们正在露天的大平台上对着陶土“埋头苦干”。此前,这里还接待过多位“明星游客”。
为了尽快带动他们脱贫,景区采取“旅游+合作社+演员+农民”的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承担景区演出、田园管理等工作,稳定贫困户收入,助推脱贫攻坚。据了解,梦呜苗寨景区为周边贫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达147人,间接带动428位贫困农民脱贫,确保贫困村民人均月收入达2600元以上,户均月收入6000元以上。目前梦呜苗寨民族特色街区有民宿13家、商铺21家,主要经营民族手工艺品、特色餐饮,芦笙制作体验、银饰制作等,解决就业人数43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2人,人均月工资2700元。
连日来,长春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片浪漫花海刷屏。对于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玉潭镇友好村的村民来说这个别人眼中的“诗和远方”,正是自己生活的地方。
河套非遗小镇“从开始建设大棚发展种植到现在,村里将近有十几户农户经营起采摘大棚。进步村党支部书记陈茂伟介绍,近年来,村里借助自身农业发展优势,整合土地资源,引进非遗小镇旅游项目、建立采摘园、培育农家乐等,积极发展“农业+旅游”,促进“旅游+扶贫”等,既推动绿色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向“功能多元、特色突出、服务优化、产业融合”的方向转型,也实现了农村人气集聚和文明建设,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壮大。临铁村是该镇农旅融合的样板村,近年来,该村依托农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以休闲农业采摘为抓手,将现有温室大棚进行改造升级,并聘请了高级农艺师,引导村民发展观光采摘业。
在上海市青浦区有一家备受市民、游客称道的枇杷园。夏秋之交,大量市民、游客穿过静谧的绿荫小道,在一路蝉鸣声中,来到这家“上海联怡枇杷乐园”,一进门,人们就会被具有浓郁江南风韵的园林景观吸引。这里不仅是上海名牌产品“沪香白沙枇杷”的生产地,还是一家4A级景区。
暑期,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的光雾山景区成为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不少来自川陕渝等地的游客自驾车而来,徜徉于清凉、诗意的绿水青山中。
“不出去漂了,在这里一个月三四千元的工资够用,还能就近照顾家里。”湖南十八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安全部经理施佳杰,是2019年5月结束在外漂泊打工的日子回老家任职的,他对这几年村子里发生的变化深有感触,“游客越来越多,村子里越来越干净整洁,在外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回家创业开办农家乐。”
6年前,在山东济南打拼了十余年的张涛回到家乡济宁市泗水县,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带领该县泗张镇宋家沟村乡亲走上乡村旅游发展路。如今,这个普通小山村一改旧时模样,在与艺术“结缘”中,守住了绿水青山,也吃上了“旅游饭”。而谈到张涛这个“外村人”,宋家沟村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
距北京市区80公里的房山区南窖乡,藏着一个被群山环抱的村子,因“水起千波动,峪深百鸟鸣”而得名水峪村。这个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的深山古村落,很好地留住了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保存至今的100余套、600余间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让水峪村的美显得古色古香,也成为村民发展文化和旅游业的基础。
沿着苗岭山脉蜿蜒前进,翻过层层屏障,步入雷公山河谷,10余个自然村寨相连成片、依山而建,吊脚楼鳞次栉比,白水河穿寨而过,游客熙熙攘攘……这便是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是历史悠久的苗族聚居村寨,是苗族文化的一座“露天博物馆”。长期以来,西江千户苗寨因为地处深山而少受外界侵扰,却也因此发展相对滞后。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挑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西江千户苗寨通过发展旅游,让“珍藏”的苗族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让古老苗寨实现了美丽“蝶变”。
在巍峨的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脉之间,独龙江逶迤奔流,冲出一条深谷。江边狭小的河滩台地和山腰上,聚居着古老而神秘的独龙族,这是中国人口最少、最为贫困的少数民族之一。
浏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陈刚说,类似白沙村这样的“幸福屋场”,浏阳有100余个。这些“幸福屋场”带动周边乡村(社区)深度融入旅游发展,为加速城乡旅游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浏阳样本”。
近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气温不断飚高,清凉避暑成为游客的主要诉求,很多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受到游客追捧,百色市田阳区五村镇的巴某村就是其中之一。走进巴某村,走在石子路、林荫道上,游客们立刻感到迎面而来的丝丝凉意。
从经营困难的国有林场到如今的4A级景区,枫林谷森林公园不仅给游客带来舒适健康的旅游体验,也给林场工人带来崭新的幸福生活。枫林谷森林公园由8家国有林场共同出资建设,依托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林场工人转型从事旅游经营和服务,实现了“树不倒,钱不少”的绿色转型。“刚刚听说要发展旅游,工人们的观念转变不过来,靠林业吃饭习惯了,不能理解旅游能带来什么。
旅游淡季的时候,卢举琼在家照看生意,郭意波便在当地旅游公司做兼职。”李绪忠说,依靠家乡的绿水青山,他有了稳定的收入,实现了脱贫,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距离光雾山景区不远处的彭家坝民俗村里,“石磨坊”农家乐老板卢举琼一家正忙着招呼前来用餐的游客。
6年前,在省城济南打拼了十余年的张涛回到家乡泗水,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带领宋家沟乡亲走上乡村旅游发展路,一改村庄旧模样,让大家过上幸福生活。宋家沟村民都对这个“外乡人”竖起大拇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西部乌镇”目前正在火热建设。该项目依托乌尔禾区乌尔禾镇的乡村元素、民族特色,规划建设特色民宿、八匹马市场、影视基地、田园牧场、胡杨林体验区、观光农业、民俗竞技、自驾车(房车)营地等项目,计划在2021年5月面向游客开放。
鱼稻共生园里稻子随风摇摆,搭起的“重阳小铺”可供游客纳凉饮茶,老宅旁改造出亭台水榭……海南博鳌蔡家宅文化旅游区暨留客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留客村美丽乡村项目”)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村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包含蔡家宅、马古渡、滨河景观区、九品香莲园等景点在内的留客村美丽乡村项目一期内容基本建设完成,游客数量在增长,逗留的时间也在延长,村民们看到了希望。2019年7月18日,作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五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留客村美丽乡村项目正式开工,海南八方留客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全资开发建设。
绘画、打样、去粗、出细……对于砖雕师傅张海林来说,临夏砖雕的这几道工序“门儿清”了。见到张海林时,他正在扶贫车间里和其他十余位砖雕师傅在各自的操作台上,专注地雕刻自己的作品,地上摆着大大小小的砖雕成品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张海林所在的扶贫车间是甘肃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于2018年成立的,这一年11月,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也在该公司挂牌成立。作为在该公司工作了6年的员工,张海林见证了很多同他一样的贫困人员被工坊吸纳就业,系统性学习砖雕技艺。
“前几周,我们的18个客房天天客满。现在预订日期已经排到了11月。”近日,正在自家民宿前台忙活的浙江湖州水口乡民宿经营者郑云芳说。她时而接听客人的电话,时而翻看预订本、写写划划,露出开心的微笑。“来我们这儿的多是老客人,老客人又带来新客人,照这个形势看,下半年的生意应该不用愁了。”
为尽快带动贫困户“脱低”,景区采取“旅游+合作社+演员+农民”的旅游扶贫模式,让贫困户承担景区演出、田园管理等工作,稳定贫困户收入,助推脱贫攻坚。梦呜苗寨是融水县创新旅游扶贫工作的缩影,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并从中受惠。韦妹花所居住的吊脚楼正对着景区内的民俗表演场,2018年3月,她同丈夫潘星拾一同搬到景区。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美化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也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村民合作社每年获保底收益35万元,其中土地入股分红2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我们通过特色种植产业,打造可持续、稳定的乡村旅游,通过种植产业支撑旅游业,旅游业成熟了又促进种植产业发展,给群众带来持续、稳固的收入。
以往,径山寺每年都会迎来大量爱茶人士,切磋茶道、静心品茶。这两年,随着径山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喝上一杯古法泡制的抹茶,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而乘上旅游发展的快车之后,径山村的村民们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生活篇章
“黄桃种植产业发展起来了,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到我们神山村来采摘黄桃,带动了村里的乡村旅游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神山村依托“红绿”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建立起茶叶、黄桃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农家乐、红色体验、田园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让农村变景点、农民变老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为贫困群众开启了旅游脱贫的绿色新通道。随着井冈山旅游产业的发展,上山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
“我们村别的没有,只有闲置房屋和新鲜空气。”下虎叫村曾是北京市延庆区刘斌堡乡14个低收入村之一,为实现村民增收,2015年,时任村支书兼村主任的张有旺找到旅游互联网平台,希望进行项目合作。“那我们就从房子做起吧。”双方一拍即合,之后,隐居乡里乡村产业综合开发项目(以下简称“隐居乡里”)落户下虎叫村,成立旅游合作联社,着手打造民宿项目“山楂小院”。
以旅富农为陕南贫困地区腾飞插上了翅膀。陕南山区的村民,虽然还身处大山深处,但他们的观念已经走出了大山、走出了贫穷。
”思想上统一后,小茨村村民说干就干,仅仅两天时间,就流转集中村民土地60亩,而后在这片土地上建设了黄河共享农庄。永靖县盐锅峡镇党委书记马红峡说:“小茨黄河共享农庄项目是依托村级‘党建+’合作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发展、富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尝试,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将激活小茨村发展潜力,让村民迎来美好生活。”2018年6月,为寻找一条适合小茨村发展的产业路,小茨村召开村民大会,商量成立了“党建+”合作社,准备将村民分散的土地流转集中化零为整,统一使用。
黄明利介绍,上九山古村景区自开发建设以来,直接吸纳就业人员300余人,间接带动周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2015年以来,县、乡两级政府引入当地民营企业山东城投开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投资,为压油沟村重新定位,助其依托秀美的自然山水和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据她介绍,如今村民大多在景区就业,有的是景区的工作人员,有的则在景区里开起了商铺。
红安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长丰村是李先念、陈锡联同志的家乡,这里的11个村民小组(自然湾)中几乎“湾湾有烈士,家家有人当红军”,是典型的“红色村”。
干净整洁的小径、黑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的植被……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舟山村,眼前的美丽田园画面,让很多熟悉这里的人不敢相信,这里就是穹窿山下曾经那个偏僻的村庄。
日前,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内的九寨沟熊猫园正式开园,与熊猫园相隔3公里的勿角镇甲勿村也在同一天迎来了数百位游客,昔日的贫困村一时间热闹起来。“村里有4户农户开办了农家乐。发展旅游正让村民在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宽。”甲勿村驻村干部金亮介绍,随着近年来该村旅游设施不断提挡升级,引得许多游客前来欣赏“好山好水”。得益于此,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苦日子”一去不复返。
走进仙村镇,古老的荔枝树伫立在荔枝景观大道两侧,院墙上的荔枝壁画让人耳目一新,村舍后边是满山葱郁的荔枝林,荔枝林里满树红果压枝低。虽然荔枝产量有大小年,市场价格也有差别,但仙进奉荔枝保持年年增收的良好势头,成为村民的“致富树”。“岭南佳果数荔枝,荔枝之乡数增城”。
2019年初,查娟来到塔县,被帕米尔高原独特的风光和文化,以及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吸引,她决定留在塔县创业。2016年听说家乡开始发展旅游,他毅然决定回家乡创业,在帕米尔旅游区周边经营民宿和餐厅。历史悠久的石头城遗址、平坦如席的阿拉尔金草滩草原、淙淙流动的塔什库尔干河、迷人的瓦尔希迭村风情……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共同组成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帕米尔旅游区。
安化县地处湘中偏北,是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为加大旅游扶贫力度,拓展脱贫“面”,安化县立足资源禀赋,打造茶旅融合发展项目,着力构建“旅游+茶业+扶贫”新业态,让贫困群众在绿水“茶”山的迷人风光中走向“向往的生活”。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当前,全国各族人民和各行各业都在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报即日起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集中报道旅游业在精准扶贫、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显著成效,讲述坚定信心克难关、同心同德奔小康的旅游故事。
乡村的夏天,不像城里那么炎热。老人们悠闲地坐在树下的摇椅上,摇着蒲扃;孩子们围着大树嬉戏,累得满头大汗;妇女们围坐在一起,扯上几句家常话,说个没完......石板山村地处七里河区彭家坪镇南部山区,距兰州市区约11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现有农户107户,总人口455人。这里的耕地面积共有1726亩(其中水浇地820亩),人均占有耕地3.8亩。农民收入主要以果树、蔬菜种植为主,劳务输出为辅。介绍起石板山村,彭家屏镇书记丁发涛如数家珍,“我们村2016年进行了小康村和市级美丽乡村建设,2018 年又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单位......”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深度贫困是坚中之坚,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各地要在这个问题上下大功夫。否则,有钱也不成事。 为了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2017年8月,重庆市深化脱贫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市委书记陈敏尔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深学笃用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更加坚定精准有效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要的重大举措。云帆风正劲,豪唱启新航。着眼于让优秀文化“立”起来、“活”起来,文化厚重、“家境殷实”的河南省近年来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富矿,着力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尤其是在特色小镇创建中,注重融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精心打造“旅游+”系列业态,不断推出“有温度、有故事、有品位、有体验”的文旅新产品新服务。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和发展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2017 年,海南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三年计划,助力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南强村隶属于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朝烈村,毗邻博鳌亚洲论坛会址,人文底蕴和乡土情结浓厚。同时,整体乡村旅游产品不具备规模性、竞争力不强,区域乡村旅游有较大发展空间。
6月11日一大早,渭源县元古堆村村口驶来了两辆大巴车。游客们在平整的小广场上下了车,用新奇的目光打量着这座富有生机的村子。大家争相在习近平总书记与老党员马岗亲切交谈的大幅照片前合影。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教诲,激励着每个人,这片热土也正迸发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村里曾经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土坯屋变成了青瓦房,基础设施建好了,旅游产业兴起了,游客很快被吸引来了。“现在我们村人气很旺,这几天工作日每天接待量能有二三百人,周末来玩的游客就更多了,有五六百人。‘五一’期间,有近3000人来村里玩,来村里考察调研、观摩学习、探讨交流的各级各地党员干部学习团队也有不少。”看着眼前的热闹情形,村党支部副书记、渭源县感恩山乡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董建新很是自豪。
的海洋,犹如春雪、又似洁云,游客在淡淡花香之中驻足拍照,流连忘返。盛夏,黄澄澄的翠冠梨压弯枝头、清香诱人,游客穿梭在梨树间挑选着心仪的果实,不一会儿就采摘一箩筐,收货的喜悦挂在每个人的脸上……
在此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调研活动中,我们在宁夏走访了习近平总书记刚刚考察过的一户、一村、一社区。在弘德村村民刘克瑞的家中,在贺兰山下昊苑村的民宿中,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金花园社区中,我们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对当地百姓的巨大鼓舞,感受到了当地百姓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也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实干奔小康的奋斗劲头儿。
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视察工作时,在田间和博后村村民唠家常,作出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著名论述,这句话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7年后的今天,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活动中,记者找到7年前陪同总书记视察考察的玫瑰风情产业园负责人杨莹女士,杨女士在接受采访时与我们一起再次唠起了总书记的“老乡情”。
赤水河畔的贵州省赤水市,拥有132.8万亩竹林。茫茫竹海让一方山水富于灵气,也涌动着无限财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正在惠及赤水的几十万群众,一根根竹子筑起了一条通往小康的绿色之路。 “全镇有134.2平方公里土地,竹子覆盖面积有15万亩。2000年左右,我们开始搞退耕还林,逐步开始培育竹林。”丙安镇党委书记袁富莘表示,现在全镇种植的竹子有100种以上。
“我再也不后悔嫁到这个穷山沟了。”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的贫困户杨慧琴,望着山上绿意盎然的梯田说。盛夏时节,绿树掩映的龙王坝休闲山庄里,一孔孔窑洞宾馆颇具西北特色,农家餐饮中心、草莓采摘园、乡村科技馆里游人如织。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星火村是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诞生地,曾经一度辉煌。但后来随着“外出务工潮”来袭,全村百分之九十的劳动力都离开村庄外出打工。大部分耕地无人耕种,星火村因此暗淡。
脱贫攻坚,产业是基础;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脱贫工作就不可持续,振兴工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中国旅游报 中国旅游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887号 京ICP备05019093号-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发布许可证:101200603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16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