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夏日炎炎,位于黄河岸边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盐锅峡小茨村里却是一片清凉,蜿蜒的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小路旁的沟渠里流水潺潺,滋润着田地里的蔬菜瓜果。绿油油的辣椒、豇豆挂满枝头,胖乎乎的茄子和玉米惹人喜爱,还有鲁冰花、飞燕草、四季玫瑰、向日葵等摇晃枝丫,散发出阵阵香味。再往深处走,只见茂密的枣林里,掩映着一座座凉亭,凉亭里正有一群退休老人唱着《唱支山歌给党听》……

小茨村,这个位于湟水河大通河黄河交汇之地“三江口”的村子,进入收获的季节后显得格外热闹。远道而来的客人在这里享受着田园生活的舒适、恬静,村民们也因不断火热的乡村旅游,收获着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遇见张师傅时,他正在小茨村黄河共享农庄里细细打量,还不时对着田地里的玉米等拍照。原来,外出打工几个月的张师傅最近两天才回到小茨村,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短短时间里,曾经熟悉的村庄就变换了面貌。平整宽阔的马路,干净整洁的公共厕所,田园式发展的农庄......张师傅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我家也参加了咱村儿的共享农庄,现在看着前来农庄采摘游玩的客人,就觉得我们村找对了发展路子。”

张正茂是小茨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永靖县旺农休闲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对于小茨村能够找到一个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他深有感触。“小茨村原本的基础条件还行,但村民受困于土地少、农作物收入少等,逐渐转向外出务工。往常过完春节,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出去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土地都没有人来好好耕种。”

2018年6月,为寻找一条适合小茨村发展的产业路,小茨村召开村民大会,商量成立了“党建+”合作社,准备将村民分散的土地流转集中化零为整,统一使用。在成立大会上,全村149户就有127户积极响应入股合作社。“当时村民入股合作社,除了应缴纳的入股金额外,政府还每户补贴200元,作为奖励。”张正茂说。

合作社是成立了,但一个很急切的问题是,该发展那种产业,这将决定整个村子的发展方向。“原本我们打算将合作社建成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但是后来考虑到小茨村便利的交通条件,村内又有雷音寺、明长城遗址、烽火台、小茨台等文化旅游资源,就确定了要发展乡村旅游。”

思想上统一后,小茨村村民说干就干,仅仅两天时间,就流转集中村民土地60亩,而后在这片土地上建设了黄河共享农庄。

农庄发展秉持创新、共享理念,由村级“党建+”合作社主导运营,通过有偿流转农户耕地,化整为零对外承租的方式,实现耕作共享和创利增收,同时探索乡村旅游、农耕体验、户外教学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乡土文化体验模式,延伸带动文旅产业、劳务等发展。据悉,农庄一期工程共60亩,总投资200余万元,共划分地块239块,以每平方米20元的价格对外承租共享,现已售罄。

“今年4月,我通过朋友圈获知了小茨村在出租土地,于是租了一块20平方米的,用来种点蔬菜。”家在兰州的刘先生带着闺女,边摘地里的蔬菜边说,平常忙,根本没有时间陪陪孩子或者是带孩子外出旅行。现今租了这块地,平常也不用自己打理,等有时间了就带孩子过来瞧一瞧,看看它们的长势。况且这里离家也近,一个小时就能到,顺便还能看看“三江口”的美丽风光。

为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庄整体服务水平,小茨村建成游客服务中心1处、生态文化长廊1处、休闲凉亭4座、停车场1处,铺设田间道路1200米,衬砌渠道780米,规范设置种植区、养殖区、科普区、烧烤区、娱乐区、休息区等六大功能区,打造基层党建、民族团结进步、新时代文明实践等示范基地3处。此外,狠抓工作人员培训,全面强化农庄管理运营能力。

“自一期项目建成以来,观光游客络绎不绝,现今平均每天约有近百人到农庄采摘。”张正茂说,截至目前,农庄累计接待量有3000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2万元,已带动农家乐12家、休闲垂钓场所8处,有45名群众实现了就地就业,其中贫困户劳动力15人。

永靖县盐锅峡镇党委书记马红峡说:“小茨黄河共享农庄项目是依托村级‘党建+’合作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发展、富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尝试,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将激活小茨村发展潜力,让村民迎来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