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两地之间都有良好的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特别是G219联动使得两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于7月22日在昆明市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新的向往,疆要启程”新疆专场推介会,推介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文旅产品。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江红表示,云南和新疆同属边疆省份,都是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大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产品独特、互补性强。
华侨城展台华侨城集团供图旅交会现场,华侨城集团展出旅游、文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智慧旅游5个产业板块,系统阐释了华侨城在云南12州市、80个项目的全面布局。修旧如旧的卧龙古渔村、充满基诺族特色的西双版纳小普希村和美景如画的老君山黎明村、巴拉格宗巴拉村等美丽乡村项目地,呈现出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华侨城集团在云南开发、运营管理的昆明世博园、轿子雪山、阳宗海度假区、宜良九乡、禄丰世界恐龙谷、建水古城、大理古城、巍山古城、丽江老君山、香格里拉巴拉格宗等旅游景区特色十足,美丽照片十分吸睛。
四川文化和旅游代表团通过主题展馆、推介会、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式展示四川文旅资源和“安逸四川暑期游产品”。在四川展馆、重庆展馆的正上方,“巴蜀千载情,川渝一家亲”立体字格外醒目。从“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到“三国历史文化核心走廊”广元,再到“东坡故里”东坡区,展会现场,巴蜀文化以展馆造型、图片展、宣传片等多种形式亮相。
7月22日,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昆明市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山东展馆以“好客山东XIN体验”为主题,推介山东文化和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展区近250平方米,主体26幅大型灯箱立柱不仅展示兵马俑、西安城墙、华清宫、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法门寺、太白山、壶口瀑布、《长恨歌》实景演出等重点景区和演艺产品,还突出展示了陕北民歌博物馆、舞剧《寻梦芙蓉里》、靖边波浪谷等全新打造的各类文化旅游产品,以及全新升级的汉中油菜花海、党家村、南五台、陈炉古镇等乡村旅游目的地。7月22日,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昆明市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木版年画体验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陕西展馆以唐代建筑造型为主基调,把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艺术相结合。
使旅游管理智慧化,实现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转变。使旅游运营智慧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推动旅游业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论坛上,在智慧旅游领域有深入研究和产业成果的嘉宾围绕无人机测绘新技术助力文旅产业、产业元宇宙——数实融合新动能、旅游数字化与目的地品牌化营销实践、数字技术推动现代旅游产业变革、云南省智慧全域旅游的思考与实践、智慧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实践等主题作演讲。
海外及新业态馆主要由境外文化和旅游机构、国际旅行社、旅游协会、房车、露营和手工艺品等展区组成,通过展示各自国家的旅游资源和形象推动国际旅游商贸往来。
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将于7月22日至24日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跟随中国旅游报记者的镜头抢先领略国内各地展馆的风采吧。交易会展览面积约8万平方米,设置约4200个标准展位。
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首次设置文博展区,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家级文物管理部门及文博单位和敦煌研究院等省市级文博单位及研究机构参展。各展台布置精致,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休闲丽江、自在大理、曼妙普洱......东道主云南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参展团,是本届交易会展出规模最大、展台最多的省份。云南共设云南文化旅游主题形象馆、健康生活目的地馆、体育旅游馆、文化旅游消费馆4个馆,展览面积达4万平方米,全省16个州(市)和471家涉文旅单位和要素企业参展,将全面展示七彩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
7月21日,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以下简称“交易会”)新闻发布会在云南昆明举行,会上介绍了本届交易会的具体筹备情况。交易会展览面积约8万平方米,设置约4200个标准展位。线上线下海外参展、参会国家及地区71个,国内参展省(市、自治区)31个,包括261个独立展团。本届交易会特色、亮点突出,将充分发挥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平台作用,提振行业信心、推进市场复苏、激发消费潜力,推动中国文化和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旅游市场的复苏和成长。
那拉提,地处天山腹地,伊犁河谷东端,景区规划面积184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夏季平均气温20摄氏度,年降水量880毫米。
等风来,民宿位于嵊山岛,比邻东亚绝壁,海水四季湛蓝,海水能见度五米以上,东海渔场最核心位置,开捕季节坐享东海新鲜与肥美的各类海鲜,随时小聚即为饕餮盛宴。整栋建筑面朝大海,远远望去,东方“圣托里尼”尽收眼底。
在中国奥运梦想开始的地方,追寻“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足迹;在国之重器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启航的港湾,见证大国骄傲的奇迹;在中国半部近代史旅顺口的军港,点亮百年灯塔的神奇……
为积极发挥嵊泗海岛资源优势,多方位呈现海岛旅游独特魅力,多维度展现嵊泗海岛旅游形象,全面助推嵊泗文旅经济和海岛发展,7月18日,由浙江省嵊泗县政府主办的“嵊泗想念 山海相见”2022中国嵊泗疗休养(杭州)推介会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举行。推介会以嵊泗六大岛屿特色风情展示、海洋渔俗文化展演、沉浸式海岛体验及网络媒体现场直播、活动照片实时推送等形式,多途径、全方位展现了嵊泗美丽海岛形象。
上午途经中国“第一跨海大桥”——东海大桥,车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港雄姿后,从嵊泗沈家湾客运码头乘船至嵊泗李柱山客运码头或舟山三江客运码头乘船至嵊泗李柱山码头,再接团入住酒店。下午可游玩基湖沙滩或者南长涂沙滩。在素有南方“北戴河”之称的基湖海滨浴场,漫步沙滩感受海岛慢生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自开埠之初就形成了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曾被胡适先生称为“中西文化交界点”。以中央大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荟萃了巴洛克、拜占庭等一批欧洲各大流派风格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这个夏季来黄水度假,邂逅不一样的风景。” “游玩项目更多了,配套设施也更加完善了,在这里度假感到身心愉悦。”时值盛夏,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旅游度假区各景区迎来了旅游观光的好季节,到此休闲旅游、消暑度夏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对这里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景观景点赞不绝口。
诚唐文旅科技集团,创立于2002年,深耕文化创意领域二十余年。目前,集团已发展成以创意为核心、文化体验为导向、数字科技为支撑,提供文旅研究、文化展示、城市更新、数字科技、投资运营等的综合性文旅创意科技企业集团,为公共文化领域和文化旅游领域贡献着独特的创意和智慧。
贵州平均海拔1100米,夏季平均气温23℃,森林覆盖率达62.12%,被誉为中国的“绿色走廊”,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为适宜人居的避暑胜地。“中国避暑之都·贵阳”“中国凉都·六盘水”已成为贵州避暑旅游的“金字招牌”,还有毕节、安顺、黔南州、黔西南州等避暑名城,以及多个避暑度假目的地。
南京浦口区位于长江北岸,前临长江、后枕滁河,百里老山横亘东西,因江而得名,因山而秀美,以丰沛的资源、旖旎的风光,造就了“一代草圣、十里温泉、百里老山、千年银杏、万只白鹭”的名片。
华灯初上、晚风微醺,怡红快绿、如诗如画。7月20日晚,伴随着《夏一站,金坛茅山》气球礼盒放飞仪式如约而至,由江苏省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主办的金坛茅山夏游产品体验主题月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从静谧浩瀚的长白山天池,到崎峋百变的卧龙山玄武岩景观;从婀娜多姿的美人松,到激流翻涌的梯子河;从绿树成荫,曲径通幽的清风园、明月园,到庄重肃穆的王秀东烈士纪念园……自然与人文和谐之美,在这里交织成一幅全要素、全季节、全时空、全行程的旅游风景画。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城区大运河河道形态独具特色,该市正以中心城区31公里大运河作为狮城精彩中轴线,建设运河历史文化名城。
今年是山东省枣庄市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周营镇积极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着力夯实扶贫产业、现代农业、文旅融合3个基础,聚力赋能、示范引领,擘画了覆盖王楼、牛山、巩湖、沙河涯等10个行政村,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的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绘就出“依山傍水、诗意田园”的美丽画卷,展现了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乡村新风貌。
荷风送香气,莲动下渔舟……七月的微山湖旅游区万亩荷园碧叶连天,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娇嫩欲滴,徜徉在花海中的游客流连忘返。乘一艘游船驶过碧波浩渺的湖面,去聆听“铁道游击队”的故事。
为加快长江中游三省文化和旅游合作,全力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发展提速升级,7月3日—5日,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红土情深·嘉游赣”2022年首场旅游推介活动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庄兆林,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出席推介会并为湘赣重点旅游景区宣传推广联盟授旗,江西省副省长陈小平、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季心诠分别致辞,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主持政务环节。
“你抢券了吗?”近期,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3A景区佛罗伦萨小镇、贤鲁岛、先行书店等许多文旅场所,这句话成为一句时髦的问候语。人们来此游玩消费,首先要扫一扫商家放在显眼处的“云闪付”二维码,满500减300、满200减100……文旅消费券真金白银,让顾客与商家都大获裨益。
历史深厚,古韵悠长,人杰地灵,繁盛发达……珠江三角洲腹地,广东佛山如同岭南文化之摇篮。佛山有“南国陶都”、“狮艺之乡”、世界美食之都、“南国红豆”粤剧发源地、中国武术名城等称号,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近30载。承古启今,2021年,佛山入选2024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催化着佛山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富矿、打造特色城市品牌,与世界共享“诗与远方”。
2003年,大地风景创立。近20年时间,以吴必虎教授为代表的团队,坚持专业精神,走过31个省、市、自治区,以3000余项作品,见证了中国不断走向美好生活。
《中国旅游报》社有限公司简介 | 版权保护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通知公告
中国旅游报 中国旅游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887号 京ICP备05019093号-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发布许可证:101200603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168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