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厚,古韵悠长,人杰地灵,繁盛发达……珠江三角洲腹地,广东佛山如同岭南文化之摇篮。佛山有“南国陶都”、“狮艺之乡”、世界美食之都、“南国红豆”粤剧发源地、中国武术名城等称号,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近30载。承古启今,2021年,佛山入选2024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催化着佛山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富矿、打造特色城市品牌,与世界共享“诗与远方”。
为此,佛山以开放、包容、交流、共享为原则,以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为主线,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为佛山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促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座文化名城、旅游胜地正加快多元要素交互共融的步伐,绘就中国岭南故事的秀美文化图景。
高位布局擦亮佛山城市名片
作为亚洲第一个国际性文化城市品牌,“东亚文化之都”城市需具有特色鲜明的地标化并具备一定的东亚文化资源、文化气质、文化精神。在东亚地区悠久的城市发展史中,佛山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明珠。龙舟、龙狮、功夫、美食等文化百花齐放,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等1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独树一帜,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展现着佛山古往今来的民间艺术成就,“近悦远来,古今相宜”的“文化佛山”形象深入人心。
依托地方特色文化与厚重的历史底蕴,在市委、市政府统筹领导下,佛山确立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的“一纲十目”总定位。“一纲”指以“广府文脉,以文润城”为中心,通过挖掘文化资源,梳理文化脉络,把握岭南广府文化与东亚文化的结合点,提炼佛山独具特色的广府文化特质。“十目”则代表了武术文化、龙舟文化、龙狮文化等十大佛山核心文化元素。围绕“一纲十目”总定位,佛山建立四项工作机制、设立五大交流平台、实施六项文化工程,全力推进“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工作,使文化润城底色更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六大工程以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改革、交融、推广为主线,开展岭南文化创新创造、公共服务城乡惠普、文化产业破旧立新、文旅融合铸魂赋能等工作,从产品开发、宣传营销等维度全面创新,构建起有特色、可持续的文化产业发展内环境;国际旅游组织合作平台、国际友城合作平台、国际非遗合作平台等五大交流平台则以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为主线,将国际组织、文化交流中心、文旅活动等作为媒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国际传播、展现美丽中国。
为促进佛山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佛山成立全市范围的组织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各部门办事人员,将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编制“东亚文化之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同时,佛山落细落实细化“东亚文化之都”创建总体方案。《方案》明确指出,创建工作将围绕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文化和旅游品牌创建与创新、城市文化与旅游交流、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等领域持续发力,并积极促进佛山市更积极地参与东亚区域文化合作,带动地区文化建设,持续焕发岭南广府文化新活力。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陈新文介绍,2022年,佛山将完成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建设三年行动任务,擦亮“博物馆之城”“世界美食之都”“世界功夫之城”等城市文化名片,开展艺术精品创作和群众性文体活动,传承和激发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与设施,并打造岭南文脉轴线,开放佛山粤剧院、市博物馆新馆,筹建陶瓷文化博物馆,建设三龙湾高端艺术社区、粤港澳大湾区武术文化交流中心,持续为“东亚文化之都”创建添薪加火。
文旅融合打造出圈引爆点
走进佛山梁园适安里古民居群,彩扎狮头、功夫推拿、石湾陶瓷等非遗展品让游人目不暇接;做木版年画、看醒狮彩灯、品粤式点心,人们在非遗户外集市、非遗研学中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作为佛山现存为数不多的古民居群,适安里经改造提升已成为兼展览、体验及培训为一体的非遗技艺展示区,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也纷纷落户于此。每到节假日,大批年轻人与家庭游客蜂拥而至,体验丰富多彩的岭南非遗文化。
做好文化资源激活,激励文化创新活动的有机融合是“东亚文化之都”城市的发展要求,也是佛山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的首要任务。如适安里古民居群等文物遗产、历史文化景点在佛山数不胜数,正如一脉活泉滋养着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佛山市持续拓宽非遗生存发展空间,通过升级活化老旧建筑、打造文化旅游活动,让非遗“还俗于民”,并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弘扬非遗价值,加大非遗进校园的力度,提高人们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自觉性。近日,广美附中AIP创新艺术高中联合顺德区和美术馆举办“粤非遗——推广发布会”,一群十四五岁的高中生以年轻人的方式向世界推广佛山非遗,AR里的龙舟说唱、虚拟主播推广八音锣鼓等,样样都让人啧啧称奇。
在佛山,各个城区也充分彰显和利用特色文化作为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予以特别强调。以禅城区为例,作为佛山文化核心区,禅城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以传承岭南文化之脉、建设佛山文化之心为目标,将岭南文化轴线与经济带有机结合发展,增强祖庙、塔坡、琼花会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并通过 “秋色巡游”“行通济”等岭南民俗节庆活动唤醒集体文化记忆,在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的同时,创新传承岭南文脉,走出一条适合中心城市发展的“禅城路径”,实现城市有机更新与文化担当。
南海区则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水脉作文章,以千年水脉文化为中心,串联丹灶、西樵、九江3镇共44条村落,根据不同河段地域文化特色打造11个文旅场景,并引入大地艺术节、“南国酒镇”等17个文旅发展项目。通过协同发展、自然生态保育、岭南文化振兴,南海区将绵延文化带串珠成链,深厚文化变成了走出去的优势,旅游则成了文化促传承、共发展的良好载体。
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同时,佛山成功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出台《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推动20个重点项目落地实施。截至目前,全市联合图书馆体系成员馆发展至398家,已有及在建博物馆、美术馆达到249家,智能图书馆、民宿图书馆、粤书吧等创新公共阅读空间蓬勃发展,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机制健全有效且覆盖面广。
丰富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健全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基础建设为佛山文旅产业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走进佛山,有效激发市场活力。2021年,佛山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615.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72.01亿元。基于此,佛山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今年,佛山启动文旅消费季活动,派发500万元文旅消费券,拉动消费近亿元,复苏文旅市场的效果显著,多业态城市综合体逐渐成形。
随着文旅融合不断强化,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小组赛等活动赛事纷纷落地佛山。以文化旅游活动为媒,佛山对内策划“最岭南之佛山过大年”、创意城市博览会,对外组织“欢乐中国年”赴沙特文艺访问、陶艺名家作品赴外巡展等活动,助力佛山特色文化走进国际视野。
以开放包容姿态“走出去”
有专家指出,城市文化自觉既要不忘本来,还要吸收外来,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越是开放的文化,其内容越丰富,也就越有生命力。佛山虽是一座古城,却处处迸发现代城市的活力,积极扩大对外交流的“朋友圈”。
自佛山成为“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以来,全市文广旅体系统“双微”平台设立专栏,发布“佛山市创建东亚文化之都”相关推文超300篇。在对外交流方面,佛山开通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照片墙(Instagram)、油管(Youtube)等海外社交平台,开展佛山城市品牌形象宣传,并引入外籍专家设计制作视频、海报、图片等宣传材料,以可亲、可近的方式将陶瓷文化、功夫文化、龙狮文化、美食文化推向世界。2022年,“发现佛山”脸书专页(@DiscoverFoshan)粉丝数超60万人,推特粉丝超过3万人。
有专家仍表示,对于东亚地区而言,加强中日韩三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形成东亚文化认同是当前促进东亚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首要之举。近年来,佛山与13个国家的17个城市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通过经贸搭台、文化唱戏,与日本伊丹市和韩国釜山、统营、大邱、抱川,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旅游交流活动。此外,佛山持续推介“博物馆之城”“世界美食之都”“世界功夫之城”品牌,持续打造“和颜粤色”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相继举办“遇见非遗”“听见非遗”“创见非遗”系列文化体验交流活动。
2021年,“遇见·非遗”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交流活动在佛山市新美陶公司启幕,多名外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代表通过石湾陶塑技艺、木版年画、咏春拳等体验活动浸润式感受跨越千年的佛山文化。陈新文表示,“‘遇见·非遗’——佛山非遗体验交流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会”旨在架起佛山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沉浸式体验交流拉近外国友人与佛山传统文化的距离,展现佛山非遗从坚守到传承、从传承到创新、从创新到融合的脉络,进一步助推佛山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佛山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古城韵、秀中国风,更有国际范儿。在“东亚文化之都”的创建过程中,佛山始终秉持着城市创新精神,以文化交融架起团结东亚人民的桥梁,稳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弘扬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精神,在增强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实现路径,对东亚文化繁荣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文/张宝桁 钟冰洁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