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周末采摘园

今年是山东省枣庄市开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周营镇积极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坚持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着力夯实扶贫产业、现代农业、文旅融合3个基础,聚力赋能、示范引领,擘画了覆盖王楼、牛山、巩湖、沙河涯等10个行政村,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的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绘就出“依山傍水、诗意田园”的美丽画卷,展现了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乡村新风貌。

“生态”引领

夯实发展根基

生态是周营的靓丽底色,今年以来,周营镇立足镇域实际,坚持以做优生态文明为基底,凝心聚力,全面谱写乡村振兴崭新篇章。一是绘制全域水系治理蓝图。依托镇域内周营大沙河“干流贯穿南北,支流纵横东西”的水系网络,按照“河流治理到哪里、树木栽植到哪里、道路修建到哪里、美丽乡村建设到哪里”的思路,先后投资4500万元,对全长35公里的大沙河干流及3条支流实施3年综合整治,水系生态全面修复,周营大沙河荣获省级美丽示范河湖称号。二是构建生态观光一带串联。围绕“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目标,活化沙河岸线,巧做碧水文章,以点带线、连线串珠的方式,串联白楼湾、红荷湾等重要景观节点,围绕水、岸、桥、文、树、花等全面做好文章,加快推进沿河运动休闲带建设,打造集“生态观光、农事采摘、劳动教育、民俗体验、红色研习、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周营大沙河生态观光带。三是十村联动创建生态乡村。全面开展产业强村、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平安乡村创建。创建产业强村,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产”,围绕产业调整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实力;创建美丽乡村,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以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创建文明乡村,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培养和谐互助、勤俭节约的文明风尚;创建平安乡村,创新和加强乡村治理,强化网格化管理,提升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水平,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业”增效

构建特色格局

紧紧围绕“打造鲁南地区蔬果大镇”发展定位,按照“农业兴镇、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旅游旺镇”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城郊型”农业发展定位,细化完善“一带四区”产业布局(周营大沙河生态观光带,北部生态林果区、南部特色蔬菜区、西部高效种植区、中部综合产业区)。以数字科技为导向、周营薄皮辣椒为主导的设施蔬菜产业为核心引领,以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为抓手,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订单农业”营销机制,构建农产品“产、包、运、配、销”全链条产业,探索辣椒“新品研发+工厂育苗+智能栽培+生态康养+观光采摘”一体化的现代农文旅综合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地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绿色品质为目标,突出“春提早、秋延迟”错季特色蔬菜种植优势,培育薄皮辣椒等特色蔬菜品牌,严格按照“区域界定、时间界定、外观界定、口感界定、指标界定”的模式进行标准化生产,引导发展周营早春土豆、薄皮辣椒、沙河涯萝卜等特色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现代蔬菜产业园区。以业态提质为引领,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重点,配套建设“路、林、水、网”,实施“菜篮子”提升工程,推动蔬菜产业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催生了白楼湾现代农业示范园、“辣椒小镇”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了以“规模化种植+初深加工+品牌营销+休闲采摘+农旅文化”为特点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拉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价值,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彰显周营特色。

滨河长廊

“文化”铸魂

彰显人文底蕴

周营凭借厚重的文化底蕴,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一是让红色文化“亮起来”。深入挖掘运河支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内涵,规划建设占地1万余平方米的运河支队红色文化广场,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运河支队记忆馆、鲁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览馆,勾勒出发展红色旅游的“阵地轮廓”,成为强劲文旅产业发展的“红色熔炉”。二是让非遗“活起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充分发挥非遗产品特有的地域特色性、文化持久性以及融合同质性,让非遗发扬光大。同时,持续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研发蔡古楼粉皮、金马花席、石门豆腐、周营柳编等多项非遗文创商品,让非遗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三是让农耕文化“火起来”。彰显“一村一特”文品特色,依托白楼湾3A级景区,挖掘农耕文化,建设农耕文化观光体验带,实施以巩湖农耕丰收文化为典型代表的乡村记忆工程,建成村史馆、乡村记忆馆5处,充分展现农耕文化的历史价值;打造“一村一品”农事品牌,创建无公害农产品12个,绿色农产品5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1个,沙河涯青萝卜、巩湖马铃薯、周营薄皮辣椒等农产品地理标识驰名内外。

“文旅”融合

念好致富新经

旅游是周营的新兴亮点,坚持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一方面,载体建设有力。以生态治理成效和文化发掘成果为基础,依托白楼湾区位优势和既有资源,建成游客中心、瞭望塔、滨水长廊和跨河观光桥等设施10余处,配套建设乡愁民宿5套和占地30余亩的百合园、占地600余平方米的亲水沙滩。建成了以“三馆两园一校一厅一广场”为主体的白楼湾党性教育示范片区,累计开办各类培训班40余期,培训学员4500余人次,先后获得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市级党建教育基地、市级党史研究基地、市级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等称号。另一方面,形式丰富多样。融合化红色农旅体验区,致力于“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高标准打造以“两园两馆一校一广场”(白楼湾湿地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园,运河支队记忆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纪念馆,白楼湾党校,党建文化主题广场)为依托的白楼湾党性教育示范片区,积极探索集“红色教育+农事观光+餐饮旅游”于一体的经营模式,打造“近郊游”乡村红色旅游目的地;以扶贫专项资金为撬动,建成了白楼湾现代农业示范园、盈亮生态园、忆田园家庭农场,打造了“辣椒小镇”一期、二期项目,“一河十园”版图初现;大力弘扬节庆文化,开展农民丰收节等大、中型活动200余场次,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打响了农业品牌。全镇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直接带动周边的贫困户和群众就业7500余人,累计增收500余万元,不断开创文旅融合经济发展新局面。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