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唐文旅科技集团,创立于2002年,深耕文化创意领域二十余年。目前,集团已发展成以创意为核心、文化体验为导向、数字科技为支撑,提供文旅研究、文化展示、城市更新、数字科技、投资运营等的综合性文旅创意科技企业集团,为公共文化领域和文化旅游领域贡献着独特的创意和智慧。
诚唐集团以“创意+科技”双轮驱动,以文化为内核,融合科技、艺术与创意体验,探索“文化+旅游”“文旅+教育”“文旅+商业”“文旅+科技”等多领域业态联动形式,营造情感与体验相结合的新型消费模式,为文旅产业注入发展新动能。
集团将文化创意、创新科技与城市发展、全域旅游相结合,将文化展示、体验应用于旅游项目、城市更新、城区美化等领域,为旅游项目注入文化基因,为城市发展增加文化品质。集团在沉浸式景(街)区的文化氛围营造、光影秀、商业艺术装置、网红景点打造等方面拥有丰富经验,通过对文化IP的挖掘、场景的塑造,增进游客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开启沉浸式新体验,激活文旅景区的商业潜力。
集团先后为南京金陵小城、曲阜尼山圣境、山西王莽岭景区、陕西兴汉胜境、西安大明宫、山西茶道文化、盐城大洋湾等文旅综合性项目提供创意设计落地服务,形成了诚唐特色的“文化+创意”一体化服务模式。
把文化的无限可能挖掘出来
——上海诚唐文旅科技集团董事长唐敬解读文旅融合之道
问:诚唐的Slogan是“分享文化的无限可能”。您可以解读一下这个口号吗?
答:诚唐是2002年成立的,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诚唐始终是围绕文化展开的。最开始我们做形象片、宣传片,后来开始做文化展陈类的一些项目,现在我们又进入了文化旅游,我们始终离不开文化这个“魂”。我们自己的体会是,文化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我们就是要把文化的无限可能挖掘出来、推广出去,把文化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所以我们确定了“分享文化的无限可能”这样的一个Slogan,这也是公司的核心价值和核心追求。在文化领域中,我们通过跨界创新找到更多的文化价值。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旅游有几种类型,一种是自然景观的名山大川,“大美河山”,另一类就是文化类,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我们认为,文化旅游里面可做的文章很多,我们始终在做跨界,在文化和旅游融合方面做探索和尝试。
问:诚唐在文旅行业有诸多探索,在深耕文化创意领域二十余年后,现在在展览展陈方向的产品研发和布局是如何进行的呢?
答:在文化旅游行业中,我们的传统核心业务以文化展览和展示为主。最近几年顺应文化旅游融合趋势,特别是和大地风景、无锡灵山集团等公司的合作,让我们感觉文化和旅游之间的融合有很多的想象空间。
以最终呈现形态来区分,诚唐在文化旅游行业的项目可以归为几个大类:
第一个是文化展陈类。在文化景区里面有很多科普场馆、名人故居等,在一个文旅项目当中,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旅游资源。
第二类是探索体验类。这一类是从传统展览中将文化经典进行延展。比如,我们通过对文化故事的挖掘和转化,让其成为一个可互动、可体验的呈现形态,这是不同于传统文化展陈的形式。
第三种是城市更新,旧街区改造。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中,我们通过文化挖掘和文化植入,打造核心节点,通过光影秀和沉浸式体验,打造一个体验感更强的文化街区。我们的设计已经从传统的展陈逐步过渡到室内室外的结合。
所以文化的想象空间很大,文化展陈是文化体现的一种,是文化价值的挖掘,而文化街区的提升,让这个街区更好玩、更吸引人气,对文化旅游产品和附加值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
第四个是文化引流。有很多项目的引流能力很强,我们在想如何控制这类项目的前期投资呢?我们也在做一些探索尝试,想把模块化、低成本、强引流的文旅项目植入到文化景区、景点或者城市的商业空间,达到引流目的。诚唐也在探索和尝试把多年的历史沉淀、存量资产盘活。
问:从我们的观察中,很多景区有“没有内容”这样的问题,需要为其补充更多内容进去。产品是否能做到以比较轻便的方式,而非重资产投入的模式进行植入?您认为研发产品应如何考虑这个问题?
答:一类产品并不能适应所有的题材。需要和产品本身的属性具有匹配度,比如海洋馆、水族馆这一类,对亲子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也容易招揽回头客,可以达到很好的引流效果。另一方面从投资的角度来讲,规模化的产品可以让投资更加容易控制。
文化景区本身是一个商业综合体,是不一样的存在。它不像城市Shopping Mall这种形态,而是通过景区的IP导流,具有完整的消费逻辑,这就是我们说的“运营思维”。有运营前置的项目,植入的每一个点都有一个产业逻辑的思维在里面。我的理念是要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了才具有附加值。
横店的文化提升是做得比较好的。迪士尼落地上海的时候,横店就产生一种危机感。我们说在恩格尔系数里,分配在旅游消费的比重额度是基本恒定的,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限制下,游客更倾向于选择去到迪士尼而不是横店。所以横店的文化提升改造就从这个角度出发。以前横店全套门票要一千多元,改造后,横店提出来了一个口号叫作“多留一天,再来一次”,并为此来配套相应的产品,逐步取消门票。门票不像用餐是刚需,门票的价格过高会成为游客消费的门槛,而横店这个口号的提出,全程映射的是一种文化体验。(注:横店通过影视旅游主题公园、博物馆群、温泉度假区等不同休闲项目进行提升改造,塑造文化休闲氛围,促进体验式文化消费,打造横店成为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所以,我们在景区项目当中提出做沉浸式体验,把景区打造成为一个有IP内容的主题街区,能够让游客在这里体验生活。
问:文化场所如何进行新内容的开发?在将学术研究内容转化为公众可体验、可感受和互动的创意方面,您是否可以分享一下让文化“活起来”的实践经验?
答: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做的是跨界融合。一方面我们在传统旅游领域里,导入新的理念,植入新的IP,把游客吸引过来;另一方面我们把研学、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相结合,提出“用旅游思维经营青少年校外基地”,解决“5+2”的问题。其实旅游产品和校外产品,一个是补“5”的问题,一个是补“2”的问题。所以在景区里面补“5”,也是和研学、青少年校外实践和劳动技能做融合。文化也好、旅游也好,是一个大文章,关键是你怎么去融合。
我们讲“文化的无限可能”,比如在遗址类里面,如果做成一个传统博物馆,那就是全静态的,互动体验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是无法做出来的,可以动手的深度体验是传统博物馆所不具备的。我们将这种模式总结为“以主题乐园的手段和方法,以科技馆常用的表达形式,与博物馆相结合”。传统的博物馆是静态的,传统的科技馆是机电的、多媒体的,若将其打造成主题乐园的一种形式,一种深度体验,就能够更吸引人。
除此以外,我们也做主题酒店。你可能会想我们怎么会做主题酒店呢?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装修公司,但我是植入文化的,就是把文化挖掘出来,然后用文化进行表达。从分类上来说,我们有一类是做公共空间的。文化挖掘的表现是一致的,做展馆也好,做文化酒店也好,都是要做文化挖掘的,只是呈现的形式不一样,最终呈现的场景不一样。比如主题酒店中的婚礼酒店,我们的设想是把创意科技和婚礼传统以及习俗、文化融合起来。
我们的策划部门,给游客设定求婚的场景,周边的道具和布置都会提前准备好。所以说要跨界,一跨界“火花”就出来了。
问:我们还观察到,景区等一些线下的实体空间,现在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线下空间由于疫情封了,没有办法做运营;另一方面,每个人一天的时间只有24个小时,其中的娱乐时间可能是在线上,也可能线下,但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出门路上的时间又很长,从这个角度来讲,线下的空间面临着和线上争夺流量的问题。您是围绕着线下实体空间去做相关内容和服务的,关于线下的产品内容如何去与线上进行竞争或协同联动,您有什么建议吗?
答:旅游这件事看重的是线下的体验,通过线下的体验变现。游客来体验了,才会产生吃、住、行、游、购、娱的行为,才会产生GDP。旅游还是一种体验经济,线上的品牌和营销传播,还是为了吸引游客前来线下体验,到达黄山顶上和仅仅看到图片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旅游的重点和关注点还是如何把线下的这些体验东西做得更吸引人,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有效消费。
线上怎么给景区赋能?这个又是跨界,涉及不同的专业,不同领域的交叉。我们还和抖音进行交流,分享新型经济模式——NFT。如果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手里,就可以做成NFT,这是一个成长性很好,利于品牌传播的通道。文化景区里面如果有合适的产品,就可以做文创NFT。这对景区有两种益处,一是营销传播用途,二是它本身是增加附加值的。这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前提还是要找到合适的产品和版权方。
关于元宇宙,我们在早期就从文化体验开始做了,我们称之为深度、全沉浸式的。我们之前做过一座用于观影的六面体LED屏,这个有技术壁垒,在施工过程中也有技术难点,但是做出来是全沉浸式的,代入感很强。你感觉自己就是画面中的,这也是沉浸式的科技应用。
这个想象空间还是很大的,我每天都感觉很好玩,碰到的都是不同的业态,也在思考怎样才能够吸引人,怎样才能够可持续,这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