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建水紫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500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以紫陶文旅产业被纳入“红河州9个百亿级产业链”为契机,大力发展传统紫陶、现代紫陶以及系列衍生类旅游艺术品等新型文旅消费产品,让紫陶产业发展如同延绵不息的千年窑火熊熊蔓延。

政策支撑,健全产业链条

紫陶作为建水独有的文化工艺产品,一直被当作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进行重点打造。在政策扶持上,制定《建水县特色产业金融服务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政府激励引导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对社会效益、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宣传推介、经济效益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紫陶业户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同时,拓宽紫陶产业融资渠道,挖掘紫陶产品、专利技术等方面的融资抵押功能,增加紫陶企业融资多样性,累计发放“紫陶贷”1.48亿元,有效解决紫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在建链延链上,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云南大学等院校的科研合作,并将技术成果分阶段落实到企业生产中,推动建水紫陶从工艺陶向特种陶拓展,有效促进紫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形成“紫陶+”跨界联动效应。

创新模式,推动陶旅融合

坚持把紫陶作为最大的文化旅游产品,大力推行“陶在城中、城中有陶”文产城融合发展新方向,培育“紫陶+旅游”新模式,先后打造“紫陶街”“碗窑村”“紫陶里”等一批文化旅游街区。建成紫陶文化创意园、紫陶文化广场、紫陶博物馆、蚁工坊艺术空间等一系列紫陶与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相互融合的重点项目。有效促进了紫陶艺术创作、生产加工、文化体验、文博服务、城市观光等产业链条延伸,形成“紫陶生产—加工—营销—文旅”模式。

科技赋能,探索陶数开发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高速发展,建水县坚持抢抓机遇、创新发展,着力促进数字技术与建水紫陶深度融合,用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生产制作方面,依托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开展“一中心、一平台、三张网、N应用”(建水紫陶园区可视化大数据中心,政府紫陶区块链大数据平台,千兆网、物联网、视频网,陶土监测、数据统计、区块链溯源等若干业务应用)数字紫陶管理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不断深化对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解决传统文化商品确权、溯源等归属难题,实现了建水紫陶可认证、可追溯,切实提升紫陶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在网络营销方面,大力推进“紫陶+电商”发展,建成建水紫陶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和建水紫陶电商选品中心,定期组织紫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展电商和直播技能培训,累计培育紫陶电商200余户,开展紫陶电商直播人才培训1000余人次。

人才推动,促进陶技传承

坚持把紫陶人才培养作为推动紫陶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紫陶产业制作和销售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以建水紫陶非遗传承基地、大师工作室等为载体,建立技艺师承体系,有力推动紫陶行业产业工人综合素质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紫陶制作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积极探索“紫陶下乡”发展模式,把“紫陶工厂”建在乡村,积极招收农村群众进入紫陶行业,不断扩大群众就业面。同时,立足全县各个紫陶企业用工需求,依托红河学院紫陶学院、红河州职业技术学院紫陶学院、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等4个实训基地,探索建立“政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实施免学费、教材费等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对行业所需应用型技术人才进行定向培养,年均培训紫陶专业技术人才近千人。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