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关注>

大沽河古称“姑水”“沽尤”,最早的“沽尤”名称出自《春秋左氏传》。“山明水静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分时节,大沽河静美安然,在辽阔苍茫的秋色中滋养着胶东大地。

“沽水南流照红霞,浒林荣茂色绿佳。”大沽河发源于胶东半岛招远市会仙山,流经烟台市的莱阳和青岛市的莱西、平度、即墨、胶州,从城阳流入胶州湾,全长180公里,流域面积达4631.3平方公里。千百年来,它浸灌着胶东这一方热土,哺育着沿河两岸的人民,被青岛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近年来,两岸的绿化工程,使大沽河的生态景观更添韵致。

秋风起大姑河畔芦苇黄 莫然 摄

大沽河上白鹭飞 张瑞生 摄

生态是大沽河安澜的靓丽底色。2023年8月3日,青岛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环评顺利通过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审查,为推动青岛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落地“区域规划环评+告知承诺审批”打下坚实基础。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也成为青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

大沽河畔最美骑行道 莱西市委宣传部 供图

游人在大沽河畔骑行道骑行 莱西市委宣传部 供图

“风吹小麦重重浪,雨润高梁穗穗珠。”秋日宽广浑厚,慷慨无私。秋天的收获刻在金灿灿的麦田里,晕染在丰收的喜悦中。金秋九月,在大沽河沿途的即墨蓝村街道二里村的千亩盐碱稻田里,收割机车轰鸣,徐徐向前,割台翻滚,一片片水稻纷纷倒伏,经脱粒后存储在收割机的粮箱内。2010年,即墨当地成立水稻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壤改良盐碱地后进行规模化种植水稻。当地农民在盐碱地上试种时,从一开始的几十亩、上百亩,到现在的1000多亩,成功恢复了蓝村水稻的传统种植。如今,蓝村用10多年时间将消失的传统水稻种植项目重新在改良的盐碱地“复活”,重现当年稻花香美景。

随着橙黄的、沸腾的、绚烂的丰收,人们跳起秧歌,敲响鼓点。一摇一晃,一唱一和,欢笑、呼喊声汇成了一曲狂欢的交响乐。扭秧歌是村庄的魂,是情感的宣泄,是团结和欢乐的象征。秋天女神吹响丰收的号角,大沽河流域的胶州秧歌热烈开场!“拧、碾、撑、韧、扭”,舞者的身体翩跹昂扬,以生命之姿歌颂秋之馈赠。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