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安徽淮北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城市,是全国闻名的“煤城”。作为国内重要的能源基地,自1960年建市以来,资源禀赋优势造福了一方百姓,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近年来,淮北市坚持绿色转型发展,依托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将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探索“文旅+”新业态,着力把乡村旅游规模做大、产品做精、环境做美、产业做强、品牌做响,推动文旅发展“思路”转化为增收致富“出路”,绿水青山“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价值”。

借“绿”生金重塑生态底色

阳春三月,位于杜集区朔里镇的朔西湖景区碧波荡漾,草木葱茏。蓝天白云下,一座座科技感十足的“太空舱”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湖畔,与山水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美丽的春日画卷。很难想象这个“湖阔景美、四季花开、水鸟成群、游人如织”的景区,曾经是杜集区的一片采煤沉陷区。“坑塘遍地、煤灰蔽日”,是很多原住村民对以前这里的景象的记忆。

杜集区缘煤而生、因煤而兴。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日趋枯竭,部分煤矿陆续关停闲置,导致地方经济结构失衡、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诸多矛盾和问题。改变,迫在眉睫。

保留水面上大面积滩涂、梳理沟通大小水面、营造多元自然生态景观……2019年以来,淮北市深入开展朔西湖环境综合治理,以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为重点,修复生态“伤疤”、推动绿色发展,营造水系贯通、堤岛结合、湿地浅滩的自然生态景观,陆续建成朔西印象、矿城印记、朔里名园等十大核心景点,推动生态保护与景区建设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形成了集湿地保护、绿色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在朔西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注重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精心奏好‘生态+旅游’二重唱。”淮北市朔西湖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运营部部长谢同菊介绍,近年来,景区厚植自然生态底色,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培育建设水云间·轻奢小筑民宿、朔西湖标本展览馆、3D音乐喷泉表演等一批新业态新产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成效不断显现。今年春节假期,朔西湖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地处朔西湖畔的水云间·轻奢小筑民宿自开业以来,生意格外红火,并入选安徽省首批“皖美金牌民宿”。“民宿平日里生意就十分火爆,到了节假日经常‘一房难求’,尤其是‘太空舱’房间,凭借简洁现代的外观设计和智能舒适的内部环境,更是圈粉无数。”谢同菊说。

绿色入画,处处皆景。从“满地煤灰、坑坑洼洼”的采煤沉陷区到波光粼粼、景色秀美的青山绿水地,昔日萦绕在杜集人心中的生态“痛点”,如今变身为旅游“亮点”,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文化赋能 彰显乡土特色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近年来,淮北市积极推进文旅融合,持续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着重以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展现和美乡村的文化韵味和独特魅力,不仅增强了旅游吸引力,还让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赓续发展。

濉溪县临涣镇南临涣水、北依大运河,自古以来河运发达,是南北文化的重要交汇之地,境内历史遗存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化资源独树一帜。多年来,当地深挖非遗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利用“非遗+旅游”的模式,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和旅游产业发展。

在临涣古镇,去一次茶馆、品一杯“棒棒茶”、听一曲淮北大鼓是游客感受临涣千年烟火、体验当地慢生活的重要方式。步入沈家大院茶馆,偌大的庭院内没有奢华的装修,几张老式长桌前,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齐聚一堂,一边品尝热气腾腾、清香四溢的“棒棒茶”,一边聆听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淮北大鼓“谈古论今”,绘就一幅“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美好画卷。

“非遗元素让旅途更有文化气息,为古镇带来了人气和消费力。”在濉溪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李莹看来,“非遗+旅游”不仅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还进一步释放非遗项目的市场价值,实现“自我造血”。如今,通过挖掘大运河“棒棒茶”文化,古镇形成“茶馆一条街”,通过旅游、餐饮等业态,年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

临涣纯羊汤、营家马蹄烧饼、酱培包瓜……用非遗美食吸引游客味蕾,也是临涣古镇的拿手好戏。近年来,该镇不断创新文旅消费场景,将非遗美食融入节庆打造,举办一场场“文化味”和“烟火气”十足的美食文化盛宴,成为游客感受当地文化的直接触手,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2023年,临涣镇累计接待游客达65万人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临涣古镇还积极探索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将酱培包瓜、培乳肉、临涣月饼等非遗美食融入产业发展,打造成更能满足游客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推动丰厚的非遗家底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最大限度地释放文旅经济新动能。

串珠成链 增添全域亮色

便捷的交通是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激发全域旅游活力意义深远。近年来,淮北市加快推动乡村旅游风景道发展,串珠成链,构建方便快捷、畅通无阻的乡村旅游交通网,打造“流动风景线”和“旅游富民线”,满足游客自驾、自助旅游需求。

“皖北川藏线”是淮北市新打造的旅游风景廊道,全长89公里,将淮北市烈山、杜集两区的重要旅游景点和特色旅游资源串联一体,沿线配套建设观景平台、观景亭、生态停车场、旅游驿站等旅游服务设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金观光线”,不仅为游客营造了舒畅的旅游道路环境,更为沿线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山石构筑的房屋、田园风情的陈设、独具特色的美食……位于杜集区的梧桐小满园餐饮休闲基地受地理、交通等因素影响,在“皖北川藏线”未修建前,可谓是“养在深山人未识”。

“没有‘皖北川藏线’,就没有今天的小满园。”“90后”项目负责人王梦雪毫不掩饰对这条路的赞许,“风景道建设让小满园成为游客进入‘皖北川藏线’的必经之地,外地游客接踵而至,让往日冷清的村庄逐渐热闹起来。”

不仅如此,风景道也让沿线百姓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梧桐小满园不仅帮助很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每月还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农产品近2万元。

梧桐村是淮北市旅游风景道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烈山区宋疃镇和村社区,当地同样深刻感受到风景道带来的“山乡巨变”。

作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和村社区内种植苹果、梨、桃、无花果等各种水果累计超万亩。每逢春秋之季,来这里赏花、踏青、采摘、研学的游客络绎不绝。

自去年年底“皖北川藏线”与和村社区实现贯通以来,当地乡村旅游便驶入发展快车道。“风景道修到了家门口,让游客来和村更加便捷。预计今年春季全村研学旅游接待量可以翻两番。”烈山区宋疃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徐平激动地说。

风景道释放的“乘数效应”远不止于此。在徐平看来,旅游风景道不仅是一条路的延伸,更能联动全域、形成强大合力,在虹吸沿线其他景点客流的同时,实现各景点互惠共赢,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条风景道,带动百业兴。如今的“皖北川藏线”正化作一道自然风景线、人文历史线、富民产业线,既畅通了杜集、烈山两地乡村文旅产业“微循环”,更是打通了淮北乡村振兴的“大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