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1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去沅江 赶年集

本版插画 芝芝

□ 徐虹雨

一到过年,总想走出熟悉的家门,去其他地方感受不一样的年味儿。今年过年前,我在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丹洲乡的“艺丹沅”文艺部落,赶了一场古雅与时尚并存的年味文化大集。

从常德市城区驱车20多分钟,便来到了艺丹沅,一幅恬静而又带着浓浓文艺范儿的乡村画卷缓缓舒展开来。橘园、菜地、草场,以及如星子般点缀于乡道两侧的艺术小院,让人心情大好。灯笼、春联、福字等红红火火的元素,提前将文艺画卷里的年味拉满。

乡间小院里,打糍粑、蒸米糕等传统年俗大餐早已备好。大米,是湖南人的主食。一粒粒稻米,能被做成糍粑、米糕、米粉、汤圆等百余种吃食。每到过年,糍粑必不可少。木桶里,正蒸着一锅糯米,蒸煮一些时辰,木桶外便升腾起袅袅热气,米香四溢。糯米熟了,农人将软软糯糯的一团放进石臼。三到四人各持一根木棒,围着石臼开始打糍粑。“加把劲啊,嘿嚯!”伴随着欢快的吆喝声,大伙将木棒捶向糯米团,糯米团在石臼里翻滚,变得越来越细腻并富有弹性。糯米团打好后,用印字的木模压出写着“春”“年”“福”等字样的糍粑。这样的糍粑,你若嚼上一口,年味四溢。

除了乡间小院,还有可体验麻质画、印染、制陶等技艺的艺术小院。据当地人介绍,这些小院,几年前还是一个个空心房,门窗紧闭、院落破败。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些文艺工作者租下了这些闲置房,并将其打造成陶艺坊、古酒坊、麻质画工坊、木雕坊、民谣社等独具特色的艺术小院。慢慢地,这些艺术小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打卡。

麻质画体验馆内的墙上、桌上随处可见麻质画作品。这些作品有传统国画的大气磅礴,又有油画水彩的厚重明快。前来体验的游客坐在木桌前,在粗糙的麻布上按事前勾画好的图案涂抹着一层无色胶,再将图案所需要的彩色麻粉撒在胶上,用小锤子轻轻地在桌子上敲打。麻粉在之前涂抹好的胶上飞舞,一朵朵“桃花”便随着麻粉之间的彼此融入而绽放在画卷上。

麻是中国古老的农耕作物之一。数千年前,古人不仅以麻为衣料,还以麻为画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以麻织成夏布印花。至清代时,发展出以麻布为载体、以纯天然黄麻纤维设色的麻质画。如今,这门古老的手艺,又被一双双巧手承接过去,继续传承。坐在体验馆内,用手触摸麻布、麻粉,仿佛也触摸到了远古农耕作物的温度,嗅到了远古人生活的气息。麻在我们的手里,仿佛成了一种特殊的媒介。

沅水民谣社里,炉火正旺,一首首写给丹洲、义渡、沅江的民谣,从白天唱到日落。我在小院里安顿下来,围坐炉火,手捧茶香,嚼几口糍粑,听着优美的旋律将我们轻轻拥抱。“用什么围个院子?用什么拨旺炉火?用什么托住斜阳?用什么留下江河?用什么献给村庄?用什么喃喃诉说……”歌声如水,流进不远处的沅江。时光,亦如江河流淌。

2025-01-2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100428.html 1 去沅江 赶年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