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作为国家经济基础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和支柱,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日益凸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乡村旅游产业以其独特的发展优势成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动能。乡村振兴作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充分挖掘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潜力,重视乡村旅游产业这一重要经济增长点对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资源整合和产业转型,创新培育乡村振兴新业态和新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
科学规划 协调部署
加强科学规划和党建引领,结合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生态布局、人文环境等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部署,是走出一条高水平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顶层规划,为乡村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保障,是当前融合实践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政府为主导,立足当地特有的发展优势和空间布局结构,制定有针对性的乡村振兴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旅游产业发展主体和发展路径。政府可采用租赁、农户合作等方式,统一管理与分配当地村镇及附近乡村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在大幅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旅游体验。
加大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制定一揽子政策,如税收减免政策、简化审批流程、公益培训、人才引进等,鼓励有发展潜力、创新能力、营运能力的个人或企业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时,联合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推行“绿色金融”服务,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低息放贷、特色金融服务、发展基金等,充分激发乡村产业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党建引领 多方合作
重视抓党建、促发展,做好强基固本工作,是推动乡村旅游产业高效赋能的重要举措。基层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决策和意见,坚持“共下一盘棋”的工作理念和思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结合发展需要成立联合党委,负责协调各相关职能单位、文旅产业、企业、个人等,打破行政、地域、职能边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高效助力乡村振兴。
构建形成“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党委书记带头组织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党建促乡村振兴等工作会议,将探索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广特色旅游产业等纳入党建工作事项中,将乡村旅游发展成果、乡村振兴工作进展等纳入党员干部考核体系中,激发广大基层党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成立专门的“党员先锋队”“党员志愿服务小组”,将党支部、党员先锋队建在产业发展链上,认真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建设的各项服务工作。例如,完善党群服务站、游客接待室、民宿党支部等,开展党员创业致富、创业带富,带头组织增设游客打卡墙等。
做实做细基层党组织发展调研工作。基层党组织是组织系统中的重要基层力量和核心纽带,因此,要依托基层党组织对当地资源优势、文化特色、农业特色、资源布局、人员结构等的了解,做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政策宣传、组织动员、利益调和、人才引进、招商引资、旅游培训、环境改善等工作,打造党建品牌矩阵。
一村一品 发展有路
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各地发展旅游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思路。坚持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培育出自己的发展特色,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注重推行差异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是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要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巧妙避开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与特色化发展,才能真正依托乡村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从而实现乡村发展水平的优化升级,使乡村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以此开辟一条治理有方、发展有路、生活富裕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因此,当地政府和基层党组织要结合自身发展特色,主动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遗产资源、民风民俗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如古村落、古建筑、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手工技艺、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严格遵循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养则养的原则,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例如,乡村可依据自身条件发展绿色旅游、农业旅游、教育研学、特色餐饮、休闲度假、特色康养等特色旅游产业和服务供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丰收。
乡村治理 生态重塑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既要做到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充分展示其独特、真实的民风民俗和整体风貌,也要注重乡村治理和生态重塑,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与硬件设备,提升硬件标准,激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动力。
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硬件支撑能力。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基层配套服务设施,改善交通、食宿、通信、水电等基础条件,满足游客基本生活需求。因此,政府要协同交通、文旅、电力、水利、市场监管、通信等主管部门协同发力、积极配合,共同对交通、旅游、电力、食品安全、生态环保、村容村貌等进行改善、修复、监督和管理,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和硬件标准。在产业发展中遵循适度开发和环境保护原则,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环保培训和知识宣讲,为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谢乾丰 朱艳琳,中共吉安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