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个人道德素养的体现,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大学生作为国家栋梁,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尤为重要。近年来,红色研学旅游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教育内涵,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载体。“大思政”格局的提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要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基于上述背景,高校可以将红色研学旅游作为思政课堂实施的手段,开展直观的历史教育,通过实践与反思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一、精选红色研学实践基地。红色研学不仅是旅游活动,更是对历史的学习与精神的传承。在选择红色研学实践基地时,应综合考虑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因素,确保学生在参观和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大收益。
高校需考察红色研学实践基地的历史背景,要与革命历史、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等密切相关。参观革命烈士陵园,学生能够直观感受革命先烈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牺牲,增强对历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珍惜当下,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除了历史价值外,实践基地的教育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高校应优先选择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设施与讲解人员配置完备的景区。经过培训的讲解员能够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故事分享,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产生情感共鸣,增强社会责任感。高校还可以优先选择那些具备良好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红色景区,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认知。
二、创新红色研学教育模式。红色研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政教育形式,除了让大学生了解红色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外,需要以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和成长,更加注重互动、体验和情感共鸣。
在红色研学过程中,领队教师可以安排现场讨论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分析不同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此外,可以通过VR、AR技术创设红色文化教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事件,沉浸式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岁月的艰辛,更加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领队教师还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历史人物对话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在这种高度互动的学习方式中,学生们的情感会得到有效激发,更容易产生共鸣。通过科技赋能、情感共鸣和实践创新等方式,红色文化更加生动丰富,从而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丰富红色研学活动形式。高校可以围绕红色景区设置实地调研项目,让学生自由分组,确立小组课题,在红色研学过程中完成课题研究。学生需要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当地红色历史遗迹、红色文化传承情况,以及社区居民对红色研学的看法。高校还可以与红色景区达成合作,由景区设置志愿服务活动并安排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学生可以参与旅游地的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帮助景区运营方组织红色文化讲座、红色文化展览等,传播红色精神。
高校可以设置环境清理、绿化等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红色研学地的环境保护。在乡村地区的红色研学地,校方可以组织开展助老助残、技能服务等志愿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自己专业技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必要帮助,如小家电修理、基础体检等,从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高校可设计红色文化主题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围绕红色文化设计相关文创产品,如书签、明信片、T恤等,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培养学生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校方也可以组织学生策划并举办红色主题的展览或演出,通过艺术形式在景区传播红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
四、构建红色研学长效机制。协同红色研学与校园文化建设,让红色研学育人效果更加持久。高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红色文化展览区,展示学生在红色研学过程中收集的素材和拍摄的精美图片,扩大红色研学的宣传效果。通过真实的物件和影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直观感受革命的艰难历程,感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展览可以分为多个主题板块,如革命历史、英雄人物、重大事件等,让学生在参观过程中,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与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
此外,在红色研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在校园内展示他们的调研成果,包括制作专题展板、撰写调研报告、设计多媒体作品。同时,校方可以制定相应激励措施,如评选“红色研学积极分子”、发放荣誉证书、纳入第二课堂评价体系提供学分加分等,对积极参与红色研学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校要建立有效的评估与反馈体系,及时总结经验,不断优化研学方案,确保红色研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红色研学不仅是一种旅游形式,更是一种教育方式,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应更加注重红色研学活动的思政教育价值,鼓励大学生从红色研学中汲取力量,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将自身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贡献智慧和力量。
(吕婧 郑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系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书院制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编号:JYB20231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