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一场民族团结大联欢活动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芒龙村拉伦举办。本次活动由芒宽乡傣族学会举办,共有来自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腾冲市、施甸县,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和潞江镇的19支少数民族代表队参加,活动内容丰富,充满了地域文化、民俗元素,充分展现了芒宽彝族傣族乡及滇西民族地区团结与和谐的良好形象。
民族体育促进芒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的主要实践
1.打造文化活动阵地,促进民族团结
近年来,芒宽将民族文化事业纳入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成了1800多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有彝族牌坊和火把广场、傣族奘房和泼水广场、傈僳族刀杆架,以及灯光篮球场、斗鸡场、射弩场、健身广场、文艺舞台等文体活动阵地,展现了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内涵特点,是芒宽民族大团结的标志性建筑。为培育和打造民族文化活动品牌,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促进民族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实的阵地保障。
2.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巩固民族发展根基
守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芒宽民族体育旅游文化丰富多样,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如射弩、打陀螺、高脚,以及彝族大钹舞,傣族傣拳和大鼓舞、孔雀舞,苗族芦笙舞等体育舞蹈。这些项目各具特色,彰显着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丰富了芒宽民族体育的内涵,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无论是男女老幼,都积极参与其中,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民族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以节融旅促“三交”,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
芒宽以节日为依托,融合乡村文化和旅游,共同促进各族同胞的交往交流交融。芒宽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在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傈僳族阔时节等节庆中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将节庆活动作为民族团结的“黏合剂”,通过每一次的节庆和体育活动深情回望民族文化。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人们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共享和认同。
民族体育在芒宽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中的主要经验
1.以体育基建和产业发展为基石,做好民生发展示范
民族地区发展越来越受重视,各级政府出台了众多民族发展政策和措施,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芒宽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促进了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旅游+农业”“旅游+文化”等,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也为民族体育文化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队伍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多姿多彩的民族节庆为民族体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为芒宽增添了无尽的魅力与活力。随着政府对少数民族体育的重视程度加深,对体育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民众关心的问题和权益得到满足,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得到快速提升,民族体育文化已逐渐成为芒宽一张靓丽的名片。
2.以营造“三种氛围”为抓手,做好多民族文化交融示范
一是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培育文明乡风。在芒宽,体育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平台,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机会,让各族群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效促进了各族同胞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培育了文明团结的浓厚乡风。
二是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提升生活质量。芒宽注重以体育人,让活动参与者释放压力、锻炼身体和感受运动的快乐的同时,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这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大大提升了当地民众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三是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传承民族文化。芒宽致力于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活动,编织一张紧密相连的民族团结之网。这些活动将各族同胞紧紧联结在一起,共同参与、相互欣赏,展示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凝聚力和认同感,营造了民族团结浓厚氛围,展现了一幅幅生动和谐的画卷。
3.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芒宽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地理环境独特,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当地集山、水、林、石、桥等多种元素于一体,有雄浑壮丽的高黎贡山之美,又有细腻柔美的江滩之韵,还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底蕴。观鸟胜地百花岭、古道双虹桥、雄奇三叠水、银色望兔滩、怒江奇石、小粒咖啡等,这些自然旅游资源不仅是当地居民生活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民族体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的建议
一是加快经济发展与推动民族交流融合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建设。二是唤醒民族体育文化记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是为了促进各民族紧密团结、和睦相处,坚定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唤醒民族文化记忆,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关键。要充分利用体育符号强而有力的媒介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共同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三是强化各民族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通,扩大文化交流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赵汗青,保山学院讲师;刘永晓,保山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民族体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的研究——以隆阳区芒宽乡为例”(项目编号:2023J114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