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今年的小满时间是5月20日(农历四月十三)。小满时节,民间有赶“小满会”、过“祈蚕节”、祭车神等习俗。

赶“小满会”

小满时节,在河南等地农村,人们常趁未开镰割麦的闲暇时光举办“小满会”,又叫“夏忙会”,祈福麦子大丰收。人们在会上听戏、吃小吃,打打牙祭,买一些收割小麦的工具,攒足劲迎接丰收。

过“祈蚕节”

相传,小满是蚕神诞辰。江浙一带,养蚕者众。为了祈求养蚕有个好收成,人们在小满放蚕时举行隆重的祈蚕节,进行斗蚕、画蚕、祭蚕庙等活动。

祭车神 动三车

农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油车、丝车、水车,说的是小满时节,人们忙着榨油、缫丝、灌溉,男耕女织。部分地区还有“祭车神”的习俗,即祭祀掌管这三车的神灵,祈求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相传,“车神”为白龙。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物品,还会准备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祈愿水源涌旺。

赶会听戏闹小满

小满过后,将迎来头茬麦的夏收,相对秋收而言确为“小满”,所以信奉“小满胜万全”的人们要庆祝一番——只有对“小满”知足,才有秋天的“大满”嘛。在我的老家河南南阳,凡喜乐事总要办集会,凡集会多有好戏上演,台上唱得热闹,小孩子们则在底下热闹地吃。

小满是初夏的大事,因而集会注定有趣,戏也好听。小时候,每到这时节,我总溜边儿走在地头,细细查看麦子长势,若要及腰,说明夏收将近,集会和好戏就要来了。“妈,到时候带俺去看戏,中不中,中不中啊……”伴随着我“中不中”的缠人声,小满终于到了。

集会分为三部分。首先是祭拜活动。老人们说,过去主要拜土地公和水神,以祈风调雨顺,夏收圆满。到我懂事时,大人们祭拜的内容变得丰富了,有求长辈安康、游子平安的,还有求孩子学业顺利的,所求事五花八门,心诚即可。并非所有集会都有隆重的祭拜仪式,像几个村落之间的小集会,基本就省去了这一环节,人们各自在家中或麦地里完成祭拜。

我最爱镇上的集会,祭拜活动完毕后,就可以逛小摊了。方圆数十里的小贩聚集在此,卖什么的都有。小孩子们盯着吃食,大人们就去寻“叉耙扫帚牛笼嘴”,这几样是收麦子用的农具,即使家里都有,也要添上新的,以示对小满后夏收的敬重。到了集会上,我就像是脱缰的马驹,看什么都想吃,吃不到就赖地打滚,闹得母亲频频瞪眼。一趟下来,我从水煎包、油馍、毛蛋、锅盔吃到糖人、雪花酥,最后再来一碗胡辣汤,这才不虚此行。母亲嫌我吃得多,我却说:“麦子要丰收,我的肚子也要大丰收呢。”乐得小贩叔叔又递给我一把煮花生。

到晚上,真正的大戏开场了。河南戏就是豫剧,包括唱、念、做、打等形式,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和活灵活现为主要特色,老少皆宜。演员们生动的表演,常常逗得小孩子们忘了吃食,沉浸其中。

那时候,《穆桂英挂帅》是我心目中的头一号。只见女演员身披绚丽战袍,头戴凤翅银冠,手提一柄利剑,再配上利落飒爽的身段、高亢激昂的唱腔,将巾帼英雄的英姿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小少年,谁能没有英雄梦?我拜倒在穆桂英的战袍下,紧紧握拳,渴望成为她这般的人。还有花木兰的故事,“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戏腔一出,我总不自觉地停止所有动作,跟着戏中人征战沙场,意气风发。

集会上唱戏的并不都是戏班子,也有爱好豫剧的村民登台。记得那年小满前,村里人找到母亲,请她代表全村去镇上表演。母亲嗓子好,唱戏清亮,只是性子羞涩,不敢在人多的场合放开嗓子唱,显得十分忸怩。但我知道母亲爱极了唱戏,便自告奋勇地提出和她一起登台,算是做伴壮胆。母亲到底是答应了。接连几个黄昏,我们母女俩对着麦地开嗓,将随风摇摆的麦苗想象成台下的观众,渐渐地消除了紧张感。集会那天,我们母女的一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引来阵阵掌声。时至今日,我都记得那段坚毅质朴的唱词:“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小满盛会结束了,母亲的戏曲梦圆了,麦地里的麦苗们也彻底成熟了——夏收在饱含希冀的会与戏中,拉开了大幕。 (戚舟)

小满小满 不急不缓

江南初夏,梅子青黄,樱桃艳红。到了小满的节气,天地澄和,绿意绵延。嘴里不由得念叨着小满、小满这两个字,始终觉得这是二十四节气里最平实的一个名字,带着浅浅的温润和欢喜,如同邻家女孩一般,让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轻松自如,或长或短地唤着。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八个节气,也是立夏过后的下一个节气。喜欢小满,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名字,更是因为渐渐进入夏天的那一份明媚。一树一叶,翠色欲滴,透着丰盈和润泽。此时,地气尚未完全进入夏季,夏天欲来未来。瓦背上的野草与老树皮上的新绿,被雨水浸润得染了色。院子里的枇杷树,灿灿地黄着。杨梅树上的杨梅正由青涩转为红紫,桑葚紫得透亮透亮。街边的水果摊上,瓜果琳琅满目,红的、黄的、白的、绿的……馋得人直流口水。对于一个喜欢小满节气的人,这四处飘香的果实,意味着一场全新的味觉盛宴在舌尖荡漾。

一个人走在巷子里,阳光明晃晃的。巷子口的阿婆在自家门前支起小方桌,桌上青草糊清凉凉的气息在巷子里流转、飘荡。喜欢挨着老房走在屋檐下,人的影子时短时长,皮影戏一样特别有趣。石板巷子凹凸有型,往深处看,小巷悠长悠长的。这些宽窄相通的巷子,有着江南小镇特有的韵味。绣球花浮荡在篱笆墙下,蓝紫色的花朵,叶片云朵一样层层翻卷着。墙内的栀子花含苞待放,美得优雅。酒饮微醺,花看半开。忽而明白半隐半开时的风情,也体味到“物至于此,小得盈满”的含义,所有一切都刚刚好。

小满也落雨,落在窗前落在檐下也落在绿意盎然的稻苗里,雨雾茫茫一片。有农人箬帽、蓑衣在水田里插秧,脚边的秧苗绿油油的一大片,空中的白鹭轻巧地掠过漠漠水田。想起明人吴与弼的“风雨潇潇小满天,四山蓑笠事新田”,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若隐若现。

在我的家乡台州,人们特别注重传统佳节的仪式感,尤其是二十四节气。他们把每个节气当成一个节点,不仅过得有声有色,还有滋有味。春分用桃花酿酒、春水煎茶,立夏吃食饼筒、茶叶蛋,秋分酿桂花酒、吃桂花糕,冬至滚擂圆、包糯米圆……这些美食跟节气完美融合,让人大为惊艳。台州作家王寒还出了一本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散文集《大地的耳语:江南二十四节气》,也有二十四节气的黑白木刻作品,这是台州人对节气的厚爱和热情。

小满虽不如其他节气热闹,却是丰盈和富足的。“小满食苦,一夏不苦。”临近小满,挖蒲公英、吃烧仙草、炒莴笋、喝丝瓜汤就成了我们家乡的特色。走在街巷间,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飘荡着野菜的苦味,食物的烟火味成为小满节气的一个亮点。

听说在海宁一带,还会以村为单位举行古老的“抢水”仪式。因为到了小满,江南地区的农田需要蓄满水。这一天清晨,在一片鼓乐声中,村民代表踏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把河水引灌入田。这样的场景,在小满节气,更多的是一种传承。

节气是农耕时代的文化密码,如今农耕时代虽然过去了,但节气并没有过时。它会沿着岁月的年轮,不急不缓,一路放歌。 (李鸿)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