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今年的大暑时间是7月22日(农历六月十七)。大暑时节,民间有“吃凉喝热”、送“大暑船”等习俗。
“吃凉喝热”
大暑时节,民间食俗讲究“吃凉喝热”。“吃凉”即吃凉性食物,比如广东吃“仙草”,福建吃荔枝,台湾吃凤梨。“喝热”则是吃热性食物,比如山东、河南喝“暑羊”,湘东南吃姜。
送“大暑船”
江浙沿海有送“大暑船”的习俗。大暑当天,渔民抬着“大暑船”和“五圣”神像沿街游行,并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最后,“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港口,在海上焚烧,以求平安。
大暑至 浆水浓
宋代司马光在《六月十八日夜大暑》里写道:“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他笔下的大暑,是炎炎夏日里柳树上蜩螗(即蝉)聒噪的嘶鸣声,是饱受暑热之人盼望着秋日来临的急切心情。但面对炎炎夏日,聪明的人们总会有各种消暑方法,尤其是在美食方面。
大暑前后,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的街道上,最受欢迎的就是与浆水有关的美食。无论是浆水面,还是浆水鱼鱼、浆水搅团,总离不开“浆水”两个字。据《本草纲目》记载,浆水可“调中引气,宣和强力,通关开胃止渴,霍乱泄利,消宿食”。若是在大热天来上一碗浆水面、浆水鱼鱼,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所以每到夏天,街头小店总要添上一道浆水相关的美食,既能消暑解热,又能满足人们的味蕾。
浆水是陕西、甘肃一带的传统美味,早在宋元时期便出现了。明《本草蒙筌》记载:
熟炊粟饭,乘热投磁缸内,冷水浸五六朝。味渐酸而生白花,色类浆,故名浆水。或酷热当茶饮下,或薄暮作粥啜之,醒睡除烦,消食止渴,调和脏腑……
这样的浆水,是西北人的解暑“神器”。制作浆水的方法不难,如书中记载那般,用芹菜、包菜或其他蔬菜泡在煮熟的面汤里发酵即成。
人们常说,冬养三九,夏养三伏。每年刚入伏的时候,母亲必会做一坛浆水。她会先将洗好的芹菜切成段,焯水后晾凉,倒进干净的坛中,再倒入滚烫的面汤。最后一步至关重要,需要加入浆水引子。如果没有浆水引子,添加适量白醋也可促进浆水发酵。这般静置几日后,若是芹菜由绿变黄,浆水清冽,揭开盖子后,飘来一股淡淡的清香,就说明做成功了。
中伏前后的大暑,骄阳似火,空气中弥漫着沉闷与燥热,连树上的鸟儿都变得无精打采,只剩蝉热得“知了知了”叫个不停,有时听得人不禁心情烦闷。面对这样炎热的天气,西北人习惯吃一些浆水美食来消暑,当然母亲也不例外,她总要做一碗浆水面。面是手工擀制的,从滚烫的锅中捞出,过凉开水后,变得更加筋道爽滑。这时,母亲提前做好的浆水便会派上用场。她在铁锅里倒入浆水,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再依次加入花椒、盐、辣椒等佐料。待熬煮一段时间后,锅中香气愈发浓烈。她便舀一勺浆水,淋上刚刚备好的面条,再浇上一小勺红彤彤的油泼辣子“画龙点睛”,一碗爽口的浆水面便做好了。这样做出来的浆水面色香味俱佳,酸辣可口,淡淡的麦香中裹着一股芹菜的清香。一碗下肚,犹如清风徐来,可一扫暑气带来的烦闷。
而这样普通的一道浆水美食,却是西北人不可磨灭的家乡记忆。不少西北人也同我一样,从小吃着浆水面、浆水鱼鱼长大,对浆水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情感。一碗浆水里面,藏着太多儿时的记忆,所以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都会忍不住亲手做一道这样的美食,聊以慰藉乡愁。
大暑至,浆水浓。这不只是一碗浆水,更是游子们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 (李孟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