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清明将至,趁着春光未老,我们来到山东诸城,游览北宋苏轼始建、因其系列诗歌而声名显赫的超然台。

北宋时,此地名为密州。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从杭州贬谪至此。次年,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采用其弟苏辙建议,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命名“超然台”。生性疏阔豪放的苏轼极爱此台,曾多次登临,与好友诗酒唱和,留下《望江南·超然台作》《超然台记》等千古佳作。

平坦阔大的广场正中,汉白玉雕刻的苏轼塑像左手高举,昂首而望,似在邀请明月共饮。他面孔瘦削,双目炯炯,右手握笔,又似正应景作诗。黑色大理石台基上,五个金字赫然在目——把酒问青天,是为雕塑之名。下方标有小字:“苏轼知密州(1074~1076)。”

雕塑背后,就是超然台主体。层叠的砖砌成墙面,内部中空,上有亭台。高达十米的台内空间共分两层。首层以诗文和巨型画作,再现“密州出猎”的恢宏之景,画中的苏轼神采飞扬,壮怀激烈。二层以苏轼的生平、书法文学创作、密州经历为主,展示了两年时间里,苏轼对密州、密州对苏轼的相互重大影响。从东侧的台阶拾级而上,穿过垂花门,就到了顶层平台,楼阁均为仿古建筑,琉璃碧瓦,雕梁画栋,颇有古意。

因苏轼的一句“试上超然台上望”,千百年来,“超然四望”成为诸城十大盛景之一。既已到此,焉有不游目骋怀之理?远望,昔日“半壕春水一城花”的奇景已然不见。时代更迭,高大齐整的楼房三面围合,幸有另一面的田野,经春神不经意点缀,一片新鲜的绿涂满大地,绿得不染纤尘,绿得耀眼润心。近处假山堆叠,自然中见“奇”、错杂中显“怪”,恰到好处地置于一泓清泉之侧。池水碧绿,暖风和煦,一树树烟柳再现了“风细柳斜斜”的诗意画面。蛾眉似的柳叶已由初春的鹅黄化为仲春的青翠,缀在纤细颀长的枝条上,在风中,如春神的三千青丝,晃荡出一阵绿的浪花。

一阵细致绵密的幽香,把我的目光吸引至另一处弥漫着春日芬芳的角落。待看清那丛生于枝头的花朵时,我的目光、我的心都被点亮了。一片莹洁胜雪的玉兰花,正以袅娜优雅的身姿,站立成无言的诗行。似乎是等不及要在春光中灿烂,它们急匆匆钻出枝丫,先叶而开。那些花瓣,有的浑身皎洁如玉,冰清玉润,有的粉红掺以淡紫,似是以缤纷之色涂抹在花旦脸上的油彩。再细嗅其香,雅而不俗,清新怡人。“半壕春水一城花”,除了桃花梨花杏花,不知可有玉兰?

想当年,正是寒食后的清明时节,纷纷扬扬的细雨扰乱了诗人的心绪,他登上超然台,看风吹杨柳,看一江春水青碧如蓝,看满城花朵竞相怒放。一杯杯清酒,他和故人对酌,酒酣沉醉时,这里的春色定然赋予了他心里葱茏丰茂的想象。也是,无论在何种困境,苏轼总能把坎坷的人生点染成妙趣横生的文字。只是酒醒后,故乡的面貌不经意地浮现在脑海,是惦念,是怅惘,是千千万万无法言说的隐秘。既然无法言说,那就别说吧。清明前新采的茶,此时在热气袅袅的水中舒展,淳郁的茶香,可以令人暂时忘却烦恼。饮酒、品茶、赋诗,美好的年华、美好的春光,皆不可辜负。

春天的超然台,不仅有苏轼笔下的绝美盛景,来此观览,更可以体会、汲取他在困境中随遇而安的精神力量。人生之路,我们会遇到各种考验磨难,不妨来到超然台,把密州的春色带回家,把苏轼笑傲人生的乐观超然放进心里,坦然面对今后的风雨征程。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