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当一个旅人,穿越闽西南崇山峻岭间的隧道和盘山路,在远山的青黛中豁然闯入永定洪坑村,一头扎进河谷盆地、山间溪流两旁的土楼世界时,一定会为这古朴厚重、城堡般的建筑惊叹,也会于茂林修竹、潺潺溪水的田园风光中流连,更会因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朴实动人的人间烟火而心安。

福建永定承启楼

在福建博平岭南脉东西两坡的崇山峻岭中,散落着2万多座土楼。这种用生土夯筑的巨型民居建筑,或圆或方,或大或小,还有五凤形、椭圆形、八卦形、半月形、交椅形等各式形制。千百年来保存下来的土楼民居,传承延续着独特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这神话般的建筑,建造者是客家先民。客家人是在中原汉族不断南迁和南方当地居民不断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族群。西晋“永嘉之乱”、唐末兵燹、宋室倾覆……因为社会动荡,客家先民几度举族南迁,从中原辗转吴、楚、皖、赣,进入峰峦叠嶂的闽西南山区。这里山高水长,偏居一隅,让他们得以躲避烽火战乱。出于聚族而居、安全防御的实际需要,有赖于山间河谷盆地的居住环境,以及生土、毛竹、卵石等随处可见的基本材料,客家人因地制宜,慢慢建造出如今土楼的雏形,并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革新、发展,最终形成让世界惊叹的“福建土楼”。

永定洪坑村位于博平岭西麓,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全村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群山耸立环抱,洪川溪自北向南蜿蜒流淌,贯穿全村,两岸地势狭长、平缓。120余座客家土楼依山就势,沿着洪川溪两岸错落有致排列。青山如黛,溪水长流,林木葱郁,古韵悠长又沉静厚重的土楼,与轻盈跳脱的青山绿水形成绝妙的搭配。

洪坑土楼群形式丰富,保存完好,包括正方形楼、长方形楼、日字形楼、目字形楼、圆楼、半月形楼、五凤楼、宫殿式方楼等各种形制。村中现存明清时期建造的土楼46座,包括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明代土楼,以及福裕楼、奎聚楼等33座清代土楼。

一座座土楼的外墙由生土夯筑而成,高大厚实,不仅具有防御功能,更能挡风隔热御寒,形成土楼内部独有的小气候。冬至前的一场持续降温让洪坑进入降雨、寒冷模式,我们穿着厚羽绒服依然瑟瑟发抖。然而,跨进土楼门厅的一刹那,却能感觉暖意袭来,温度明显比室外高,土楼冬暖夏凉绝非虚言。

客家人聚族而居,一座土楼内聚居几百人的大家族是很平常的事,一般采用同居异财的生活模式。土楼房间的分配,以四层高圆楼为例,一般一户人家可分到从一层到四层的一两个开间。一层为厨房,二层为粮仓,三四层用作一家人的卧室。家族中的各户层数相同、开间大小相等,没有贵贱等级之分。各家各户无论长幼尊卑一律均等的聚居模式,与宅第式民居等级分明的建筑布局和分配模式完全不同,是一种变革性的突破,也体现出客家人开放包容的心态。

洪坑土楼群中,有七座属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福兴楼、光裕楼、庆成楼。

被誉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是一座八卦形、同圆心内外两环的土楼。外环楼四层,环周按八卦方位分隔成八段,内圈则是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内外环楼之间通过四组走廊连接,将环楼间的庭院分隔成八个天井,内部空间变化之丰富,在福建圆楼中首屈一指。楼外两侧各有一幢弧形小楼,形似乌纱帽的两翼。

奎聚楼,永定仅存的一座宫殿式方楼,始建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奎聚楼依山势而建,主体建筑沿中轴线依势递升,前面三层,后面四层,前低后高。内院套一个由祖堂、回廊组成的小四合院。祖堂前厅为二层楼阁式建筑,与后楼第四层的腰檐相连,使祖堂形成四层重叠的建筑形体,层次分明,雄伟壮观,因此获得“小布达拉宫”的称号。

福裕楼是府第式五凤楼的典型代表,为洪坑方形土楼之首,面山临溪,建筑规模宏大,高达七层,气势逼人。福裕楼的前堂、中堂为断檐悬山顶,后堂为断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层层升高,显得气宇轩昂。楼内雕梁画栋,装饰精美。

如升楼与福裕楼隔洪川溪相望,是永定境内最小的土楼,也是电影《大鱼海棠》的取景地之一。如升楼建于清光绪年间,圆楼直径23米,共有三层,每层只有16个开间,在庞大的土楼世界里显得小巧玲珑。

漫步在洪坑村,但见洪川溪蜿蜒流淌,上游的降雨让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有几分浑黄,倒与土楼的颜色相映成趣。江心洲绿草茵茵,河中怪石嶙峋,一群群鸭子闲庭信步,一派田园雅趣。洪川溪两岸,一座座土楼错落有致。也有新盖的小楼,但都建在土楼后方,目测高度并不会超过土楼,因此巧妙地掩藏在了村子深处,不影响土楼建筑群的整体风貌。仍然生活在土楼里的当地居民操持着日常生活,或早起喂鸡喂鸭,或与推车上门的卖肉商贩讨价还价。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南瓜被装在类似多宝格的大木柜里售卖,每个南瓜都有自己的格子,边上的小黑板上写有“今日供应:南瓜、地瓜、芋子、薯粉”的字样。几位老大爷坐在闽西客家提线木偶戏体验馆旁边的风雨亭里闲聊。村口一株树龄400多年的巨大榕树向四面八方伸展着枝丫,树干上挂满了祈福的红条带……如此点滴而细微的生活场景和烟火气息,最令人动容。

一些细节更是见微知著。村民停车场、游客停车场,村民公共厕所、游客公共厕所,村民通道、电瓶车专用道等指示标牌,看似平常,却能让人在这些不经意的细节中感受到景区规划的用心和贴心。

在开发中保护传承,保有当地日常的市井鲜活,延续客家文化生态及其独特性,同时满足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差异化需求,才能让游客真切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正如千百年前的客家先民历经流离迁徙,最终在这片山林中安居下来,营造土楼。这是他们新的家乡,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