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霓古堰位于湖北省崇阳县境内,包括石枧堰和远陂堰两座古堰。文献记载,古堰最早建于五代后唐时期,至今仍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供水等功能,灌溉面积约3.5万亩,是我国古代大规模砌石结构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其中,石枧堰堰坝长272米,顶宽2米,高约5米,石堰由灰岩巨石垒砌、水泥浆砌加固处理。堰体底部设有一孔泄水孔,宽约1.5米,高约2米。远陂堰与石枧堰结构类似,堰坝长108米,高4米—5米。2023年,白霓古堰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在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有两座闻名遐迩的古堰——石枧堰和远陂堰。它们位于崇山峻岭之中,横卧于碧波之上,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巍峨壮观。人们统称其为“白霓古堰”。
我去的是石枧堰。古堰倚借天然河道,巧妙地顺应河流流向,通过斜向布置增加拦河堰的长度,精心设计出拦河坝、溢流坝、导流坝等水利设施。这是一个集防洪、抗旱、供水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奇迹。这样精巧的设计,既提高了溢洪能力,又降低了堰上水位,减小了洪水对古堰的冲击,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历史上,古堰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始终坚守着最初的使命——为这片土地提供滋养和保护。在白霓古堰的滋养下,农田得以丰收,村庄得以繁荣,人们得以安居乐业。清波流盼的堰水,从寂寞的深山幽谷里来,润泽着沿途的田园和村庄,承载着千年悠悠岁月。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寄托着无数人的情感与记忆。
白霓古堰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历经修建和改造,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走近白霓古堰,宛如翻开一幅历史长卷。
走在古堰的小道上,可以看到堰体由巨大的石块垒成。听老人们说,古堰的最初堰体为草木结构,后来才改为干砌条石结构。之后,人们又用糯米、石灰黏结塞缝,铁闩铁锭联结固定,使古堰成为一个柔性而又稳固的整体。
这或许就是古堰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仍能屹立不倒的缘故吧。
同行的老人告诉我,其实更具独创性的,是排沙孔。顺着他的指引,我看到堰体底部留有一个矩形洞口,洞口里面还有一道闸门,那才是古堰更为独特的设计。排沙孔春闭秋开。春天来临,农民用稻草、木板等材料将底孔堵塞,蓄水灌溉。秋收之后,他们则将底孔疏通放水,并进行堰体检修及堰前清淤。这种在堰体上设置底孔的形式,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
每当雨季来临,洪水从古堰的泄洪口中倾泻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场面颇为壮观。其间还分布着若干小孔,便于调节水流。古堰的设计独具匠心,既能保证水流畅通无阻,又能有效防止洪水侵袭。
站在古堰上,只见潭水浩渺而幽深,碧绿而恬淡,未染丝毫尘俗。堰下的河流逐渐开阔,很多石块像是从河底长出来的一样,高低错落,形态各异。欢腾的河水在其间嬉戏,碰撞出曼妙的浪花。白霓古堰,在大山深处与水相亲、与水相搏、与水相生了上千年,依然笃定地守望在乱石滩头。
古堰两侧是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历经沧桑,但仍保持着平整光滑的表面。古堰周围还有一片茂密的林木,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让人感受到一份宁静与祥和。
古堰不仅是一处水利工程,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如今,白霓古堰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它的独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味历史,畅想未来,也可以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在古堰之上,既可俯瞰,亦可远眺。群山环抱,满目苍翠,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堰下浪花激荡,水声潺潺。阳光照耀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如同碎金般闪烁。
春天,河边的桃花、梨花竞相绽放,与碧绿的河水相映成趣。到了夏天,绿树成荫,凉风习习,堰坝又成了人们消暑纳凉的好去处。而秋天,金黄的稻田与堰坝相互映衬,更是美不胜收。白雪皑皑的冬天,堰坝便如同银蛇舞动,别有一番风味。
夜晚的白霓古堰,月亮升起,星星闪烁,整个山野仿佛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这时,你可以听到虫鸣,可以听到蛙叫,还可以听到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一切都让人感到无比宁静和美好。
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白霓古堰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走在堰坝上,只觉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古代工匠们辛勤劳作的号子声,看到堰坝一点点堆砌而成的过程。在这里,岁月仿佛变得可以触摸。
古堰周围,还可以看到一些历史遗迹。堰塘边,矗立着清雍正年间《重修石枧堰碑》等。碑文记录了古堰的修建过程和历史变迁,展现了当时的先进水利技术和繁荣农业生产,为研究古代水利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古堰所在区域,还有许多古建筑、古遗址,如白霓桥、白霓明清古街区等。
古堰下的古堰湾,据说是东吴的水师操练处。放眼望去,古堰湾四围青山环绕,水面宽阔,既可操练又便于隐藏,战时还可以迅速进入陆水,直奔长江,支援前线。如水师果真选择在此操练,确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地理优势。
如今的白霓古堰,安逸地卧在青山绿水间,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生态补水与景观休闲的生态堰、环保堰、旅游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