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都洛阳拥有众多饱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景观,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驻足。李白就曾多次到访洛阳,游历香山寺、天津桥、金谷园等地,留下《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春夜洛城闻笛》等诗篇。

我是默念着李白的诗句,来到洛阳龙门香山寺的。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唐武周时期扩建为寺院,并敕名“香山寺”。而民间相传,香山寺周围遍长一种名叫香葛的藤科类植物,其香气可远飘百里,香山寺由此得名。

香山寺与龙门石窟是一衣带水的对门邻居。香山寺在东山,龙门石窟在西山,中间一条从远古流来的伊水,使它们隔河相望,这一望就是千余年。

那年秋天,李白从安陆启程,溯寒凉湍急的汝水而上,路过嵩山,会见了老朋友元丹丘后,在暮色中来到香山寺。倦鸟归林,夜深人静,李白回味着数天来的奔波劳顿,听着秋虫唧唧,松风轻唱,透过窗户格子,看着身披月光轻纱的寺院,望着横在远天的北斗和浩瀚的银河,不觉有些孤寂,思念好友、兄弟之情油然而生,随即提笔,将此景此情倾注在《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中:

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

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

望极九霄迥,赏幽万壑通。

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

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

兴在趣方逸,欢馀情未终。

凤驾忆王子,虎溪怀远公。

桂枝坐萧瑟,棣华不复同。

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

李白夜宿的香山寺经过“安史之乱”,年久失修,“楼亭骞崩,佛僧暴露”,衰败不堪。大诗人白居易到洛阳上任河南尹后,在朝廷财力不支的情况下,拿出为好友元稹撰写墓志铭的酬金,重修了香山寺,后来又再次出资重修。宋代以后,香山寺便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直至清康熙年间,在河南学政等地方官员的发起和主持下,香山寺才重新矗立在人们眼前。清末,香山寺又渐荒芜了。

眼前的香山寺,重建于20世纪30年代。寺院坐落在半山腰处,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绿树环抱,古韵清幽。拾级而上,21世纪初修缮的乾隆御碑亭、清代衣钵塔、天王殿、罗汉殿以及新建的钟楼、鼓楼、大雄宝殿,一一展示着古风古韵。然而,我却寻觅不到李白当年的足迹,寻觅不到那扇窗户了。入夜,香山寺的轮廓灯清晰地勾勒出建筑的样貌,那曾经披着月光轻纱的寺院今天很难见到了。仰望明月,恍惚中,我仿佛看到李白踩着一朵白云飘然而来,香山寺又披上了月光的轻纱。镜头切换,李白又透过窗户格子,吟咏着“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

那年冬天,李白再次来到龙门,寄宿在客栈。夜半时,他忽然惊醒,披衣而起,点亮孤灯,直至拂晓。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和冰封的河水,想着曾经做过夯土工作的傅说走上宰相岗位,曾经带鹰犬狩猎的李斯也走上了宰相岗位,再想想自己怀才不遇,难以得到朝廷重用,不禁郁郁寡欢,独自叹息惆怅,高声吟诵《梁甫吟》,泪洒衣襟。“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充满悲愤之情的他认识到,青云直上要靠自己,何必求知音举荐?

徜徉在熙熙攘攘的龙门周围,李白下榻的客栈早已不见踪迹。沉思中,眼前一家旅馆的招牌,仿佛变幻成唐时在微风中飘动的客栈幌子,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在李白的衣冠上……

翌年桃花盛开时,李白漫游在洛阳天津桥,在和煦的春风中观赏桃花嫩柳,放松心情。羁旅在客栈的夜晚,不知谁家的笛声悠悠传来。充满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一下子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4岁就离开四川老家漫游,多年时光随风而逝,在这春风骀荡的深夜,听着《折杨柳》,再回想当初离别的情景,诗人怎能不挥毫抒怀呢?一首《春夜洛城闻笛》,遂成千古绝唱: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去春又来,在洛阳游历期间,李白虽时常思乡,但也结识了元演、崔成甫等朋友。他与朋友们饮酒作乐、赋诗唱和,留下不少佳作。

天宝初年,李白在玉真公主的举荐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来到唐玄宗身边,以诗文取悦皇帝。李白眼看自己不能像管仲、晏婴那样成为朝廷重臣,治国安邦,便渐渐厌倦了御用文人的工作,来到洛阳。“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在天津桥南董家酒楼的接风宴上,李白结识了他的“铁粉”、比他小11岁的杜甫。此时的李白已是名动天下的诗坛巨擘,而杜甫还籍籍无名。杜甫早已对李白充满无限敬仰和崇拜。而李白看了杜甫的几首诗,尤其是《望岳》,不仅功底扎实,更显示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和抱负,不禁为之点赞。二人一见如故,一见倾心,相伴观龙门山色,游金谷园,听马寺钟声,赏天津晓月,畅谈诗文,开怀豪饮,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洛阳,承载着李白“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的梦想。洛阳的美景,寄托着他对大好河山的热爱。洛阳的朋友,抚慰着他怀才不遇的心灵,尤其他与杜甫的邂逅,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