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境内,为中国道教名山。齐云山古称“白岳”,明嘉靖皇帝在此祈嗣,敕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下,始称齐云山。神奇瑰丽的丹霞地貌、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清秀旖旎的田园风光,构成齐云山“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隽永诗画。临崖而建的月华天街,宛如一弯新月横卧齐云山上,羽士仙踪和人间烟火相依相存,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古人有云:“黄山白岳两相峙,从来细看无厌时。”“白岳”即齐云山,和黄山南北相望,仅距50公里。齐云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俱佳,瑰丽的丹霞地貌尤其引人入胜。
前不久,我和朋友慕名前往齐云山。到达时已是傍晚,入住山脚的齐云小镇。第二天清晨,从客栈阳台望去,只见齐云山云雾缭绕,缥缥缈缈,不见“庐山真面目”。
为了一睹齐云山真容,我们早早乘缆车上山。我曾惊艳于大西北丹霞地貌的五彩斑斓,齐云山的丹霞景观则在鬼斧神工的赤壁丹崖之外,更添了几分“文化味儿”。历代文人墨客以千尺丹崖为纸,留下大量墨宝。据说齐云山现存500多块摩崖石刻和碑刻,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
走进齐云山,处处丹霞奇观与人文遗迹相得益彰。“一天门”由丹霞岩石崩塌风化而成,进“门”回望,只见石门和周围岩石巧妙组合,酷似象鼻。“洞天福地”丹崖汇聚,高大的红岩上篆刻着历代名人题词,文辞华美,笔力遒劲。这里有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三处摩崖石刻。那“寿”字巨大,有2米多高,深受游人青睐,成了打卡点。暗红的岩石、金色的“寿”字、碧绿的枝叶……近观远看都是一幅和谐的画作。“真仙洞府”三面岩壁环抱,形成半封闭状的小天地。大大小小的摩崖石刻充斥整个岩壁,让人目不暇接。其中,“天开神秀”4个白色大字气势不凡,最为醒目。崖壁下有许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曾是齐云山最早的道士——唐代栖霞真人的修行地。
山不在高。齐云山最高峰仅585米,但风光雄奇秀丽。突兀挺拔的香炉峰状如香炉,而峰顶的金色凉亭里确有一座金色香炉,金属的质感与暗红色山岩很是匹配。每当雨后初晴,云雾袅袅,香炉峰时隐时现,有诗赞曰:“山作香炉云作烟,嵯峨玉观隐千年。”
登齐云山,最惬意的还是闲游月华天街。月华天街状如一弯月牙,处于U形山坳的中心,几乎是半悬在峭壁之上,顺山势而建。街上道观民居相邻,香烟炊烟相伴,道教修行民俗生活相融,完美诠释了“修行在尘世,尘世即修行”的道教理念。远眺整个天街,犹如一条黑白相间的玉带系于悬崖、嵌于青山。站在民宿的观景台上,饱览山中云雾烟霞,似乎也能沾到几分“仙气”,身心都变得清朗轻盈起来。
从月华天街尽头,沿着向下的石板路走向“小壶天”。跨进葫芦形的石门,顿觉“壶小乾坤大”。这里有以丹霞石体筑就的大厅,半封闭半开放,曾是齐云山道士闭关修炼、谈玄论道之处。大厅顶部崖体上有20多个凸起的印痕,据考证是恐龙足迹化石。从此处向外望去,视野极其开阔,山下的村庄田园一览无余。
傍晚,乘坐景区大巴回到齐云小镇,仿佛从天上回到人间。享用了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徽州特色美食,鲜美的臭鳜鱼、笋干小炒肉令人回味。华灯初上,闲庭信步,登封桥上游人如织,有人穿汉服、提花灯、放烟花。当璀璨的烟花散去,灯火迷离,夜空中影影绰绰的山峰、黑白相间错落有致的马头墙、狂放奔流的横江水……面对着大自然肆意绘就的水墨画,我们沉醉了。
郁达夫曾和友人同游齐云山。他在《游白岳齐云之记》中写道:“今天的一天总算是值得得很!看了齐云,游了白岳,就是黄山不去,也可以向人说说的了。”我觉得很有道理。游齐云山,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自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安宁,有闲云野鹤般的洒脱,还有“不知老之将至”的惬意,确实“可以向人说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