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是江西和福建的分界山,海拔2100多米,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一线天、九曲溪、天游峰等诸多景点可以打卡。“人在画中游,画在景中走。”行至武夷山,总得乘着那古朴的竹筏泛于九曲溪上,看溪畔好似泼了赤色颜料般的丹崖屏障。绕山行舟,一览巍峨大王峰、玉女峰、并莲峰……满目皆是好风景。
江西省与福建省之间,自北向南,一座延绵千里的山脉,在大地写下了它的铁画银钩。这,就是武夷山。
亿万年间,一次又一次地壳运动不断刷新着这里的地貌。峰岩隆起,河谷下陷,红岩沉积,运动、侵入、崩塌、切割、剥离、侵蚀……在大自然的千锤百炼下,武夷山历劫重生,完成了孕育和改造,奉献给世界一场主题为“丹霞”的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武夷山之美,美在关系——山与水的关系,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和谐共生的关系。
看过许多的山,看过许多的水,却从来没有看过山与水如此完美的组合。山有六六奇,水有三三胜。六六三十六,奇峰翠插天;三三有九曲,秀水清如玉。山为丹,水为碧,朱碧交辉。山为刚,水为柔,缠缠绵绵。山为直,水为曲,相映相衬。而让山与水的组合臻于绝妙的秘诀,在一“曲”字。
九曲溪进入武夷山景区的一段,受多组岩层断裂方向的控制,形成深切的河曲。水的流向被山塑造,9.5公里长的河流,直线距离只有5公里,曲率达到1.9(9.5/5=1.9)。
1.9的曲率,让水形更美。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以曲为美。曲径通幽、曲水流觞、曲廊回环、曲院风荷、藤蔓盘旋、虬枝蜿蜒、笔走龙蛇、一唱三叹、深文曲笔、婉而成章……莫不如是。曲线是优美中的运动、运动中的优美,更有生命力。曲线给人以柔和感,更加抒情。曲线有不尽之感,唤起更多想象。看过武夷山的九曲溪,对于什么叫“曲尽其美”,会有更深的体悟。
1.9的曲率,让水色更清。自然曲折的溪流具备自我净化能力,让周边生态系统得到更好的涵养,让水的“活”性得到更好的保持。盈盈一水,折为九曲,澄澈明净,常年达到国家地面水I类标准。
1.9的曲率,让山水景致更丰富多变。山挟水转,水绕山行,一曲有一曲的奇绝处。这奇绝处,南宋大家朱熹说得好极了,就听他的吧: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你可以坐一尾竹筏,自九曲而一曲,顺流而下,在近2小时的行程里,看山水如何旋转出醉人的华尔兹舞步。水自然是极清的,碧绿碧绿,没有一点杂质,天下有那么大那么纯那么美那么透亮的一块翡翠吗?水面或紧或宽,或收或放,或浅滩,或深潭,有抑扬,有顿挫,韵致也就好。而且水又是那么曲曲折折的,时时让你领会什么是山重水尽柳暗花明的境界。更有鱼儿在水中嬉游,一梭一梭地往来翕忽,却教人误认是潋滟的波光,韵致就更妙了。竹筏又高高地昂着头,一只衔着一只,蜿蜒成一条长龙,那景致,真可以入画。而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真让人俯仰流连了。
一溪贯群山,两岸列仙岫。群峰竞秀,争奇斗妍,让人目不暇接。刚抬头见一岩如蛙蹲伏,赞叹连蛙身上疙疙瘩瘩的皮肤都是那么惟妙惟肖;低头又见上下水龟石,憨态可掬,栩栩如生。这边看到一个笔架,那边又看到一副磨盘。正在说三仰峰像三个比肩而立的巨人昂首东望,《西游记》取景的晒布岩又如万帛悬挂,气势恢宏地直逼眼前。方叹为观止,玉女峰亭亭玉立的倩影又在远处召唤。欣赏过玉女峰临水插花的姿容,大王峰又巍峨雄壮地迎面而来。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奇幻百出,那光景,正如《老残游记》里王小玉的歌声,于那极致处,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一层,接连几叠,节节高起。
更何况,还有人文的加持。三曲的“架壑船”,也就是通常说的悬棺,在险峻的峭壁之上,如仙舟停云,让人啧啧称奇。人们用现代手段考证出它们约有三四千年的“高寿”,但没有人能说清楚它们是如何被放进岩洞之中的。有说是从岩顶将棺木悬吊移入的,然那时无机械可用,此法又难以控制船棺,且山峰几无法攀援;有说是搭设台架升置船棺,然搭架耗费人力物力极巨,且水深流急,台架又何处可搭?有说是那时水位高与峰等,棺搁石隙,如今地貌变迁,水落石出,但这种沧海桑田的过程至少要千百万年之久……遥远的文明,神秘的先民,以无数的谜考验着今人的想象与智慧。
散落在千崖万壑之间的摩崖石刻,则是一部包蕴万千的武夷史书。历朝历代,题刻不辍,留下400多方篆、隶、楷、行、草五体俱全的书法瑰宝。浅刻深镌,把光阴中的人、事、物、景一一带回。“逝者如斯”是朱熹留在六曲的手笔,借孔子之语抒临流之情,叹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物外”是元人对武夷的赞美,赞武夷是神仙居住之洞天、物外之地。明代题刻“名山大川”则牵引出唐天宝年间朝廷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的往事。“庞公吃茶处”,就是清代九曲溪畔的一场茶事记录。民国时期的“大红袍”,为世人指明大红袍植株原生地。“渐入佳景”提示九曲胜景将纷至沓来,“道南理窟”见证武夷山为理学宝地,“曾经沧海难为水,看到武夷方是山”寄托对武夷风光的深情……凡此种种,各有各的动人。
朱熹与武夷山的因缘际会,为武夷山的人文历史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朱熹度过了人生的大半时光,著书立说、讲学授课,构建了新儒学的理论体系,让武夷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九曲棹歌》让武夷山水诗意萦绕,武夷精舍让武夷山成了培养文化人才的摇篮,茶灶让武夷山茶香袅袅越千年……
是了,武夷山还是一片叶子,一片名为茶的神奇叶子。这里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万里茶道的起点、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的茶和别处不同,碧水丹山独特自然环境的孕育,让这里的茶独具“岩骨花香”。山为屏障,可阻挡北部寒流侵袭。水汽交融,云雾弥漫,提供了茶树喜爱的自然阴湿环境。如茶圣陆羽所云,茶“上者生烂石”,武夷山多悬崖绝壁,幽谷、深坑、岩凹、石隙、石缝,皆成种茶的好地方。沿边砌筑石岸种茶,群山之间,一片片“盆栽式”茶园蔚然相连。“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韵”成了武夷茶特异的优秀品质。认识武夷山,很多人是从一杯茶香四溢的大红袍开始的。探本溯源,别忘了去“九龙窠”看那6株高龄约350岁的大红袍母树。千百年来,武夷的这一叶芬芳,是手艺,是生活,是文化,是诗意,也是联结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奇秀甲于东南,武夷无愧矣。武夷占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