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岛鹅尾海蚀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东南端,三面临海,地形像鹅的尾巴,与北端的妈祖祖庙景区遥相呼应。这里是典型的海蚀地貌,大量海蚀岩经过漫长的岁月磨砺,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天然艺术品。
鼓声。
离开湄洲岛有些时日了,我耳中仍旧回响着由海浪牵头,在石头上拍出的沉沉鼓声。
“砰、砰……”湄洲岛的海浪声势浩大,需要竖起耳朵仔细倾听,才能听见窸窣浪花下,水扇拍岸的动静。石崖边,大风卷起大海的氅衣,翻着白沫的衣袂叩着岩石。不等黄褐色石头上的水迹褪去,虔诚的大风又裹挟着海水前来叩首了——在湄洲岛鹅尾海蚀地质公园,海浪日复一日敲着石头,亿万年光阴中,这一处岩石,被敲成了“闻天鼓”。
脚踩在鹅尾海蚀地质公园的地面,人用双腿在击鼓。拾阶登上石山,草色渐淡、海蓝愈浓。亿万年,海水与海风携手塑造出这片天地奇景,把石山雕刻成一座巨大的盆景。
在这里,我找得到任何一种形象的石头。除了鹅尾山名字由来的“鹅尾石”,还有据说是老龟景仰妈祖娘娘大义前来拜师留下的“海龟朝圣”奇石。故事中的“飞戟洞”,则是妈祖座下“顺风耳”灭妖的杰作,洞中石棱尖锐,似有铁器寒光。更普遍的当属处处石林。根根石笋独立,石根处则互相依偎着,在渺无草色的石岸上,演化成大海的“护堤林”。
海水和海风现在还在凿刻着它们的作品。水、风不断介入石头的身体,自然的无形刀刃,无时无刻不在刀劈斧凿着鹅尾山的石头。海风吹过已有的海蚀石缝隙,“呜呜”声好似号角,和海浪拍岸的鼓声低沉和鸣。
海水和海风似乎也凿刻了我的眼睛。奇形怪状的石头刻进我的瞳孔,无须闭眼,我随时可以回想起鹅尾海蚀地质公园的模样。海的碧蓝、石的黄褐,两种鲜明度极高的色泽大胆地互相冲撞,半点不突兀。
自然是最神奇的调色大师。晴天的湄洲岛海天分明,两种深浅不一的蓝汇合而并不交融,带着肖似海蚀石的锋利美感。傍晚时分,太阳斜照在石山,赤裸的石头披上一层金黄新衫。日光点石成金了,一座金山坦荡荡地伏在海岸,人在金山上,周身仿佛也沾了金光。
夕阳西下时,我坐在一座亭子间,背靠石山,面对大海,不由得想起妈祖的故事。妈祖,亦称“天妃”“天后”,俗称“海神娘娘”,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相传妈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出生于湄洲岛,后因救助渔民而不幸遇难。湄洲岛上流传千古的故事里,有一则是这样的:每逢雨雾天,妈祖娘娘常在此处举着灯盏,为归岛的渔船指明方向。因此,小亭子所在的位置,被命名为“雾海寻灯”。
我在“雾海寻灯”处,只看见泛着金光的大海。妈祖娘娘举着的那一盏灯已不见踪迹,但海上的灯塔,始终为归船、归人亮着。人们将千百年前妈祖的大爱传承下来,歌颂妈祖救助同胞的勇敢,在信仰中逐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大海、大风何其残酷,但人们和鹅尾海蚀地质公园里的每一块石头一样,有着坚韧不摧的脊梁。海风、海水无法折断这里的石头、这里的人,反而让他们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姿态,在岛上昂首立足。
又听见鼓声。
晨钟暮鼓,湄洲岛的夜来了。石山之后,千家万户点起灯火。不必雾海寻灯,湄洲岛遍点灯火,成为一盏灯,相对黯然的鹅尾海蚀地质公园,在夜里,成为湄洲岛东南角最稳固不过的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