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潭景区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集“湖、溪、山、谷、岩、峰、沟”于一体,“幽谷水巷、龙潭三峡”引人入胜。景区距泰宁高铁站约22公里,打车约30分钟。
农历五月,我在泰宁九龙潭,突逢一场濯枝雨。
若是人在岸上,雨落下来,大不了寻个屋檐做荫蔽,把雨躲一躲,便又能自在地欣赏好风景。可这场雨来得实在太突然了,古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说,而我则是“人在筏上,脱身无门”。雨水冲得溪流越发湍急,原本平稳的竹筏被大小雨珠砸得微微晃荡。九龙潭,一条最窄处不过几米的山涧,竟也能借着雨势,拥有大江大河的气势。
一船人心被一场雨扰乱了。竹筏上虽备着遮阳小伞,却挡不住天上、溪涧乱溅的水花。大家抓着身下的竹椅,正讨论着是否应该调转方向,半天得不出个结果。此时,那船头撑着竹篙的艄公用一句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便抚平了大家心上的波澜。
他说:“这雨来得正巧,丹霞地貌,本就得用雨水点睛。”
“画龙点睛”是人人皆知的典故,用在九龙潭上,就有些叫人纳闷了。艄公也不多解释,只喊我们打起伞,抬头去看溪涧两侧的山壁。恰有一滴雨珠趁我抬伞滚进了我的眼睛里,再睁眼,已然耳目一新。
勾连成线的大雨,为九龙潭的山壁上了一层滤镜。眼中都是绿意,扑面而来的绿意正在攀岩:陡峭山崖上,雨水为苔藓和蕨类植物接风洗尘,山崖由此换上了绿色新衣。耳朵里纷沓而来的雨声试图遮掩鸟鸣,却反而欲盖弥彰,让鸟声愈发清脆。
竹筏行至开阔处,更高的山壁透着赤色,丹霞山石中的矿物质为九龙潭上了新妆。我眼睛浸润在翠绿与胭红中,耳中既有渐弱的雨声,又有渐显的竹筏分水声。我开始庆幸雨落时没有返程,果然,自然风光从不吝啬,缺我晴好天气的明媚,便补偿我一份雨天闹中取静的鲜活。
我凝视着山壁最高处的那一抹赤色,恍惚间,似乎借着这场雨,走进了千里之外、千百年前东坡先生的赤壁。当然,九龙潭并不是苏东坡写就《赤壁赋》的地点,但同样令人“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九龙潭,在我等俗人心里,已是苏先生那块高耸赤壁的“平替”了。
思忖间,竹筏已快到终点。我忽然发现,撑筏的艄公自始至终都没穿上雨衣。他毫不在意身上湿得可以拧出水的衣衫,依旧像晴好天气时一样,游刃有余地撑着竹篙。同船者因美景而欢笑着,我望着竹篙在水面划出的水道,以及手持竹篙的艄公面上的自得,不禁转念一想:会不会这把竹篙,正是撑起他生活风雨的那把伞呢?
下了竹筏,我们爬上来时仰望的山壁。天还下着小雨,从高处俯视,蜿蜒曲折的九龙潭像一条蛰伏的巨龙。影影绰绰的雨幕间,湍急的水流带着巨龙“游动”着。看来这一场雨,果真为九龙潭点上了眼睛,带活了一方山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