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长江自然生态之旅

线路组成:四川(邛海等)—云南(抚仙湖等)—贵州(百里杜鹃等)—重庆(小三峡-小小三峡等)—湖北(三峡人家等)—湖南(酒埠江等)—江西(鄱阳湖等)—安徽(太平湖等)—江苏(天目湖等)—浙江(西溪湿地等)—上海(崇明西沙国家湿地公园等)

线路简介:长江沿线群峰峻岭绵延,山原荒漠迢遥,森林草原苍莽,江湖湿地纵横,拥有庞大的河湖水系和独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让我们共同守护天蓝水清岸绿鱼丰的长江生态美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画卷。

从上海市区出发,车子驶过繁华和喧闹,穿过跨江隧桥,一个多小时的光景,我们就嗅到了崇明岛扑面而来的新野气息。

崇明岛是长江千年化育的结晶。长江从老远的北地捎来泥沙,在临海的入口沉积、堆砌、铺排,如同一个虔诚的艺术家,经年累月地雕琢,才有了这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沙岛。

西沙是附丽在崇明岛上的一片滩涂,没有人工堤岸,与江水相拥相偎。一涨一落的潮水周而复始地抚过陆地,规律的潮汐给了这片滩涂无尽的生机。下午时分,游人稀少,轻风吹拂,天净沙洁,木栈道如蜿蜒匍匐的游龙,把我们引向岛中深处。

芦苇是西沙湿地最大的亮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边,江岸,有水的地方即有芦苇,古人就赋予了芦苇美好的意象。岛上的芦苇荡苍茫浩大得一眼望不到边,直至消失在江陆相接处。风从水上来,芦苇温顺地低头俯身,苇叶翻飞,沙沙作响。风过后,它们又直立如初,如一场集体的舞蹈。

“潮来一片白茫茫,潮去一片芦苇荡”,正是西沙这片滩涂地的形象描绘。涨潮的时候,江水漫灌,汪洋一片;退潮的时候,江水如抽丝般散去,露出白净的芦根。这涨涨落落的潮水,正是这片城市湿地的全部由来和活力所系,孕育出西沙天然的生态美景。

苇岸上,一艘木板船随意横在地上。船有点旧了,饱经岁月的沧桑和浸染。翠绿的芦苇和野抛的小舟摆在一起,倒也别有意趣,你甚至可以想象船主驾着它在芦苇荡自由穿梭的样子。

栈道弯弯曲曲穿过一片水杉林,沿途一排密实的水杉就像列队欢迎的士兵,腰杆挺得笔直,上部如层层上叠的尖塔,线形优美。水杉生长在水塘里,光溜的底部躯干差不多一半浸没在水中,树每天都与自己的倒影捉迷藏,形成独特的“水上森林”奇观。为了适应水中生存环境,水杉根部进化出一套水下呼吸系统,这是陆生植物所没有的。

崇明岛被划为国家地质公园,而西沙湿地正是其核心部分。由于潮汐的作用力,岛上形成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湿地中港汊纵横,有水塘、湖泊、泥滩、沼泽等不同形态。沿着栈道往前走,芦苇丛中,我们看到一些深浅不一的小水沟,这就是潮沟。原来,随着潮汐的进入和退出,潮流在沙泥质潮滩上冲刷出一道道沟壑,这些潮沟也成了水流的通道。经年累月中,潮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发达,从海边向沙洲腹地,呈现出树枝状的分汊,从空中俯瞰,就像是一棵刻印在地上的大树。

在岛上,我们还看到一些标明潮墩的建筑物。这些遗留的物件曾是岛上人避潮用的,体现了岛民日常生活的智慧。现在,岛上间隔不远便因势就形夯筑有一些高台,高台上有亭子,既可以避潮,也可用来眺望岛上的风景。

此刻,放眼瞭望,长江入海口的浩渺和博大全然展现在面前。海天茫茫,横无际涯,船舶往来穿梭,繁忙如斯。长江口既是眼前的实景,也是一个意涵丰富的历史意象。万里长江和东海在此握手交汇,多少往事在此发生,在此抒写,在此见证。

“东滩看日出,西沙看日落。”下午登岛,不想竟遇上了“崇明新八景”之一“西沙夕照”。西坠的太阳很圆,很大,敛去耀眼的光芒,喜气洋洋地出现在晚霞散绮的西天,与长江混为一色,与芦苇荡相互映衬。唐朝时,崇明岛才露出几个尖儿,王维肯定没来过这里,他的“长河落日圆”是写给大漠长河的,但我却觉得,像是专为此景而作。

迷幻的彩霞中,太阳慢慢沉落于水天相接处,摇曳在芦苇的剪影里。

这是崇明岛最美的落日。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