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大寨村(2335516)-20230404080826.jpg

大寨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充分利用当地的农耕梯田、红瑶文化和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西山韶月”“千层天梯”“金佛顶”等雄奇的梯田景观,通过展示晒红衣、红瑶长发、红瑶织布技艺,举行集体婚礼、篝火晚会等,把红瑶传统文化转变为旅游业态。厚重的红瑶民族文化、壮丽的梯田风光相得益彰,彰显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中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智慧,吸引了大量游客。而旅游收入又使古民居和古建筑的保护有了经费来源,梯田景观也因此得到很好的维护。2022年,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独喜农皇遗教在,梯田山上有人耕。”看了乡村文旅电视节目《山水间的家》,我被广西龙胜大寨村的美丽梯田深深吸引。这几天春光正好,恰有闲暇,便约上桂林的朋友,来了次说走就走的大寨之旅。

在桂林北站下高铁,上了朋友的车。车子从喧腾的桂林市区往北走,转高速、出国道,拐进蜿蜒盘曲的山路。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点不假,车子所经之处,山很秀,水很清,层翠叠染,柳绿花红。一大早起来赶高铁的困倦和车窗外层层叠叠的澄碧熏染,令我昏昏欲睡,直到车子拐过又一处山峦,停在写着“大寨”二字的风雨桥前,眼前豁然开朗,我才瞬间精神起来。

寨子嵌在幽深的山谷里,四周的山峦恍若一座座超大的“天梯”,从寨子直插蓝天白云。“天梯”上那一道道梯田,犹如一条条静止不动的彩带,一层一层地从高处向低处散开,构成一幅充满生命色彩的山水画。春日的阳光暖融融的,从白云深处慵懒地洒下来,落在这些超大的“天梯”上。山峰之间的平地上躺着些瑶寨,村寨依山傍水,上百栋干栏式木楼沿山坡层叠而上,配上黛瓦,显得古朴典雅。

信步踱上眼前的风雨桥。桥面和桥身的木板历经风吹雨打,木色陈旧,却异常坚固。桥下溪水淙淙,溪边的石头上,几个身着红衣的瑶族姑娘正用清澈的溪水清洗头发。她们的头发可真长,散开的时候,像一道黑色的瀑布;盘起来的时候,又像一顶美丽的帽子,令人叹为观止。朋友告诉我,大寨住的多为瑶族同胞,他们喜欢穿红色的衣服,故称红瑶。在红瑶人心中,头发越长身体越健康,所以女子18岁后就不再剪头发了。

穿过风雨桥进入村寨,石径两边,一座座木质吊脚楼朴拙素雅,玲珑通透,如生长在大地的植物,与壮丽的梯田相映成趣。吊脚楼一律以杉木为主材料,依山势而建,结构巧妙,工艺精湛,整座房子不用一颗铁钉,全部用榫卯结构修建而成,既稳固又好看。

吊脚楼的窗边,挂着绣有各种花草和吉祥鸟、凤凰图案的服饰,颜色艳丽,如鲜花盛开、凤凰展翅,十分抢眼。在大寨,红瑶服饰不仅是独特的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寨都会举办“晒衣节”。家家户户的姑娘们把珍藏的花衣、锦衫、花裙全部拿出来,登上吊脚楼,推开窗户,将其一件件挂在窗外晾晒。色彩斑斓的红瑶服饰,如彩霞映红了半边天。

红瑶姑娘个个心灵手巧。大寨祖祖辈辈传承下来一套自织自染自绣自制的传统手艺,耕种之余,家家户户的吊脚楼上便坐满了身穿红衣的姑娘们,织布、染布、刺绣……她们勤劳灵巧的双手,织出了大寨原始、古朴、纯真的人文风情,绣出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等各种美誉。

春耕时节,寨里的青壮年或到梯田耕作,或在自家的农家乐、民宿忙碌,老人们便坐在吊脚楼里织布绣衣,安闲地享受晚年的岁月静好。在一座吊脚楼门前,一位红瑶阿婆正低头绣一条彩裙。我们走到她身边,只见她上下飞针,手中的布没有事先描摹好的图案,身边也没有刺绣的样板,一盏茶的工夫,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的丝线和藏青色的棉布,便在她手中花针的娴熟钩织下,变成瑶王印、龙、凤凰、山峦河流等各色精美图案,美轮美奂,令人爱不释手。

绕过吊脚楼,我们沿着古老的石板路走进梯田。连绵起伏的梯田仿佛一条条任性的曲线,正在炫目的平台上狂欢。它们扭动的身姿各不相同,田块的形状也绝不雷同,长条形的、椭圆形的、三角形的,甚至还有手柄形的……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从山脚下绵延至云雾缭绕的天空之上,雄伟壮丽,景致绝美。

千百年来,大寨先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在流水湍急的河谷旁边,在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中,在万木葱茏的树林深处垦荒造田,开垦出连绵千丘、景色秀丽、气势恢宏的梯田群,种植农作物,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错落有致的梯田之间尽管有几十厘米的落差,田埂梯级却没有一处是用石块垒砌,而是用山土自然黏结而成,彰显了中国农耕文明天人合一的智慧,也彰显了大寨先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

我们来得凑巧,梯田正进入灌水期。水满田畴,阳光洒在水面,层层梯田宛如一颗颗钻石镶嵌在大山之上,波光粼粼,如诗如画。村民在灌满了水的梯田里,以传统的“耦耕”方式进行春耕。耦耕,即二人并耕,一人在前拉犁,一人在后推。此外,还有人用牛拉犁耕田,有人用锄头翻土挖田。牛的哞哞声、虫子的吱吱声、人的说话声、溪流的潺潺声,构成一支原生态耕耘曲。大寨的瑶家人朴素地认为,种田就是种风景,传统耕作方式可以让梯田保持原始风貌,也可以让子孙后代拥有挖不尽的“金银宝藏”。

山是龙的脊梁,田是登天的梯。我们沿着龙的脊梁,顺着登天的梯一步步往山上走。山上云雾缭绕,恍若仙境,人行其中,也成了梯田的风景。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陶然。我们边游玩边拍照,为层层叠叠的“千层天梯”惊叹,为笑容可掬的弥勒“金佛顶”惊奇,为美不胜收的“西山韶月”惊讶……不知不觉,日头已偏西,这才恋恋不舍地下山。

回到山脚,吊脚楼里炊烟袅袅,飘散着不一样的人间烟火。我们在来时预订的农家乐坐下,点上腊肉、凤鸡、翠鸭和一些时令蔬菜。等待上菜的当儿,瑶妹给我们送上阿婆打的油茶。我们迫不及待先喝油茶,入口清香爽滑,香甜浓郁,还透着山泉的鲜味。更令我惊喜的是,米饭竟是小时候桂中老家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回的竹筒饭,揭开竹筒上的小竹片,芳香瞬间随热气溢满一屋,儿时的记忆也奔涌而出……

大寨,一幅嵌在“龙脊”的生命画卷,让人百看不厌,来了还想再来。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