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江山壮丽,我说长江。我叫王玉祥,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我出生在一个长江边的纺织世家,从小就对传统美术非常感兴趣。我的祖辈在张謇的大生纱厂开创之初就迁来了南通,我家三代人在大生纱厂工作。

王玉祥接受中国之声采访

缂丝是中国传统的珍稀丝织艺术品,2500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它的织造工具是一台木机,以及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拨子。区别于一般织锦“通经通纬”的织法,缂丝织造技艺主要体现为“通经断纬”。织造时,艺人坐在木机前,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织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古人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说的是织造的漫长和寂寞;还有一句“一寸缂丝一寸金”,说的是这份匠心和坚持的价值。

木梭

缂丝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织中之圣”。到南宋,缂丝的生产重心随着政治中心南迁转移到了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缂丝织造也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染织技艺之一。

缂丝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多次出现,尤其以凤姐儿身上的衣物居多。不过,因织造工艺复杂,这项工艺曾几乎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1979年,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复原失传已久的引箔缂丝技艺。凭借着一张日本的引箔缂丝和服腰带的古物残片,经过六个月的不断摸索,我们率先复原出引箔缂丝技艺。当时我们走了很多弯路,经常通宵达旦,没日没夜地在试验和研究。

王玉祥

直到现在,缂丝仍无法通过机械来加工,其色彩的丰富和细腻度,是机器无法实现的。即便是熟练工人,一般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遇到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画稿,一天只能织出几厘米。而且,这个过程中有任何一点差错,整件作品就不得不作废。“寒来暑往,终成一物”,缂丝技艺因复杂,才更难得。

缂丝艺术品《春禽花木图》

“三年学成,十年学精”,手艺传承从来不易。最近十几年,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带学徒上。我带过上百个徒弟,有人半途而废,也有许多人出师,包括我自己的儿女也成了传承人。

《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背面

通经断纬,刻江海古韵;雕画如梦,织千年繁华。一生爱一事,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而我也将终一生热爱,专注于缂丝织造技艺,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缂丝,让大家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贺云翱:

长江流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沃土,沿江各类非遗资源极其丰厚。缂丝,作为我国传统的珍稀丝织艺术品,它以高超的“通经断纬”为技艺特点,创作时花工费时,工艺复杂,优秀作品罕见,自古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盛誉。江苏南通的王玉祥先生多年来坚持保护、传承缂丝织造技艺,并授徒讲学,为古老的缂丝技艺留存作出积极贡献。历史是人民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的,包括长江非遗在内的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必须有人民参与,成果由人民分享。王玉祥先生,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沈静文 杨宁

记者丨钱成 杜希萌 丁威程 肖巧云

编辑丨钱成 廉金亮

音频制作丨李晨雨

视频导演丨季倪昇 钱成

视频拍摄丨季倪昇

后期制作丨陈以恒 季倪昇

设计丨宋瑜珊 曹懿心

学术顾问丨任慧

专家统筹丨高琰鑫

学术指导单位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

鸣谢丨南通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