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4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多措并举提升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年旅游业发展指数》报告中,中国在119个国家中排名第8位,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前十大经济体之一,凸显了中国在全球旅游市场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面临服务质量提升、市场品牌塑造和技术创新运用等诸多挑战,需从品牌建设、科技应用、国际合作、环境优化、质量保证等多个维度出发,多举措提升旅游服务贸易的全球竞争力,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以适应全球旅游市场变化和需求。

打造特色品牌

基于资源禀赋开发差异化旅游产品

品牌是旅游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应基于资源禀赋,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吸引特定的客源市场,提升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例如,陕西以历史文化著称,依托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等文化遗产,打造“千年古都”的旅游品牌;四川依托熊猫基地资源,打造“安逸熊猫”文旅品牌。在品牌建设下,经营主体需要构建差异化旅游产品体系,深入开展全面的市场调研,了解目标游客群体的消费偏好、需求和习惯,为产品设计提供有力依据。针对年轻游客,开发极限运动、文化体验等新兴旅游项目;针对家庭游客,推出亲子游、休闲度假等,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应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例如,哈尔滨作为“冰雪之城”,大力开发冰雪相关旅游产品,打造冰雪户外运动、冰雪经典、冰雪节庆三大冰雪旅游产品体系,开发松花江旅游线路、“哈亚雪”等多条冰雪旅游线路,打响“冰雪旅游”品牌。

注入科技活力

推动旅游服务走向智能化发展阶段

5G、人工智能、无接触服务等各种技术对人们的旅游消费过程产生深刻影响,旅游企业需要加快服务升级和产品创新,善用科技推进旅游服务智慧化转型。经营主体可以借助线上平台、App、小程序等渠道,收集游客浏览记录、预订信息和反馈意见,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识别游客兴趣爱好、消费习惯和行为模式,根据分析结果为游客推荐个性化的行程、景点和活动。同时,智慧平台可以依据天气变化、游客反馈等实时数据动态调整推荐内容,强化游客体验。

景区的一站式服务App通过整合交通、住宿、景区门票等资源,为游客提供一站式预订服务。以黄果树智慧景区为例,在乘车方面,通过“智慧调度平台”调度观光车,每位游客都可以通过App自主查看观光车行驶状态、实时位置、可搭载乘客数量等信息;在游览方面,景点显眼位置均设置有自助导览二维码,游客使用手机即可接收导览视频、音频;在产品方面,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开发旅游新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深化国际合作

面向全球市场制定针对性发展策略

国际化是提升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市场化与专业化国家旅游推广机构建设,利用现有的多边合作平台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及中国—东盟合作等,深入挖掘这些平台所带来的旅游发展机会。此外,应积极参与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以促进全球旅游业发展,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和影响力。2012年以来,我国深度参与重要国际旅游组织及APEC、金砖、G20、亚信等多边合作平台工作,创建了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和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等以中国为主场的国际旅游组织,使我国的旅游国际话语权得到显著提升。

在建立双边和多边合作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我国需推动签证便利化、互免旅游税等合作措施,搭建区域性的电子签证平台,让游客能够更方便快捷地申请签证,从而提升入境旅游便利性和吸引力;取消或减免特定国家游客的旅游税,降低游客整体消费成本,增强我国旅游竞争力,促进客源互送。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旅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相关主管部门需要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帮助本土旅游企业进行海外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特点,开拓海外业务。此外,政府可以与国际旅游组织合作,推动中国旅游企业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其知名度和竞争力。

优化旅游空间

围绕生态与人文打造美好旅游环境

优质的旅游环境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在自然生态方面,相关主管部门需全面实施旅游景区生态化建设。首先应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严格控制景区内的建筑密度与开发强度,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各景区需通过引入先进的环保技术,如太阳能利用、雨水回收等,大幅减少景区运营过程中的“碳足迹”。此外,运营主体要在景区内广泛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平衡,为游客打造绿色、清新的旅游环境。景区开发主体可以通过设立生态廊道和栖息地保护区,保护本地动植物的栖息环境,为游客提供更多近距离接触自然的机会,增强其生态意识。同时,运营主体需要建立科学的游客管理系统,控制游客流量,避免对脆弱生态环境造成冲击,确保生态与旅游的和谐共生。

在人文环境方面,旅游开发不仅要关注自然生态的保护,还要注重人文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景区建设时,经营主体要充分尊重和保留当地历史文化遗迹,如传统村落、古建筑、民俗活动等。在规划阶段,开发方应邀请文化专家和当地居民参与,确保项目设计能够体现地方独特的人文风貌。与此同时,各地景区应积极开展手工艺展示、传统节庆等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提升旅游文化内涵。通过综合施策,可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质量保障

增强旅游服务能力和完善评价体系

在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为此,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提供人才保障。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旅游专业教育体系,推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涵盖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导游服务等多门专业课程,同时设置相应的学位和职业资格认证。各旅行社、景区也要为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机会,以短期课程、在线学习和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帮助从业人员及时更新国际旅游行业知识和对外旅游服务技能。同时,行业可以鼓励从业人员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市场竞争力。

除了人才保障外,相关主管部门还应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市场监管部门应联合旅游行业建立服务质量标准,明确各类服务的具体内容和评估指标,针对不同的旅游产品如酒店、餐饮、交通和导游服务等制定专门的质量标准。此外,行业内还要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考虑多元化的评价来源,包括游客反馈、行业专家评估、内部审查等,而后通过结合不同来源的信息,全面了解旅游服务的优缺点,从而进行适时调整和改进。政府则要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认证体系,对达到标准的旅游企业进行认证标识,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黄建军 刘沛鑫,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3年度项目“两业融合政策效果评价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JJ23113)研究成果。

2024-10-14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8057.html 1 多措并举提升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