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名人故居等,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精神感召力和文化感染力。随着时代发展,红色旅游资源以旺盛的生命力在增强民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说,红色旅游资源本身是一种财富,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教育功能,能够直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理念、资源、教学和评价体系,有助于构建思政教育特色品牌,拓宽红色旅游资源传承途径,让红色旅游资源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发掘红色文化内涵
更新思政教育理念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主体应明确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其蕴含的精神价值等,无不体现我国人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具备传承我国红色文化的意识,将红色旅游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重要使命,全面发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政治、历史、文化内涵,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等,内化为思政教育理念和目标,坚定政治立场。将红色旅游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举措,能够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主体还需系统拓展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外延,将红色旅游资源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等纳入思政教育思想体系中,强化当代大学生自觉传承红色旅游资源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推动红色旅游资源与思政教育融合。
提高教师知识素养
完善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思政教师应提高红色旅游知识素养,掌握红色旅游景区、革命精神、革命历史等具体知识,打造思政教育精品理论内容。整体而言,高校思政教师应以红色精神为核心,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内核,将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基础,深入研究思政教育相关文献等学术成果,做好红色文化旅游内容转化工作,确保红色旅游资源更大限度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内容。教师尤其应明确红色旅游资源传承的内在价值在于红色精神,将其体现出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精神,作为当代青年应掌握的思政学习内容。因此,高校应组建思政教育融合红色旅游资源的教研小组,引导教师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研究,强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政教师应结合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思政教育所需校本教材,尤其应善于发掘红色旅游资源中的思政育人元素。例如,思政教师以“中国革命”为主题,搜集北京市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河北省内西柏坡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天津市内平津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图片与景点介绍,以及相关历史事件介绍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北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历史发展脉络,剖析其承载的红色精神价值,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将其中的英雄人物事迹、相关文学和电影等作为思政教育补充内容,拓宽当代大学生参与红色旅游资源传承所需的知识面。
加强红色旅游资源宣传
构建思政教育服务体系
红色旅游资源所处的空间,能够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积极的空间文化场景育人功能。因此,高校应将红色旅游资源作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之一。高校思政教育空间能够作为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密切融合的场景,红色旅游资源中,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等具体内容,可以作为高校文化走廊、教室板报、校园雕塑等思政教育载体的内容,以此为学生欣赏红色旅游文化营造沉浸式环境。
鉴于我国众多红色旅游景点积极运用VR或者AR全景技术创新传播形式,高校可借助VR等数字化技术,完善红色教育网站建设,将红色旅游资源融入线上思政教育不同模块,向学生展示立体的、仿真的红色文化宣传场景,引发学生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情感共鸣,推动红色旅游资源传承发展。这种围绕“思政教育平台+服务+应用”构建的思政教育服务体系,以VR或者AR技术为载体,助力高校、红色旅游景区等实现思政教育资源共享,拓展了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借助南昌VR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与当地红色历史文化基础雄厚的优势,采用实景VFX技术打造裸眼VR沉浸馆项目,让观赏者无须VR眼镜就能观看高清影片,感受新四军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真实”场景;观赏者可以参与虚拟的故事剧情,沉浸式接受思政教育。高校可与红色旅游景点合作,或以红色旅游景点智能化转型为依托,构建虚拟的线上思政教育体系,让学生不受空间限制,感受VR等信息化技术助力思政教育改革魅力,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开展红色文化旅游活动,切实发挥思政教育服务体系所承载的红色文化传播、思想品德培养,以及红色文化信息服务等综合性育人作用。同时,高校可调动红色旅游文化类社团等线下学生服务组织,加强思政教育。在此过程中,思政教师借助VR技术、直播平台,让学生参与演讲、摄影、合唱等不同形式的比赛中,直接成为区域化红色旅游资源的传承主体之一。
增强红色旅游体验
丰富思政实践教育形式
高校思政教育以理论为主,红色旅游资源能够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开展交互式思政教育模式的载体,为高校思政实践教育提供素材。因此,高校可加强与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等的合作,拓展思政实践教育阵地,共同提升思政实践教学水平。
高校思政教师可率先前往红色旅游基地进行调研,而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红色思政教学场景,融合相关电影片段、红色歌曲、红色旅游景点宣传小视频等,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将思政理论学习成果直接运用于实践,强化思政实践教学效果。
高校可与当地政府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搭建“红色旅游+思政教育”平台,或者“红色旅游+乡村振兴+思政教育”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作为考核大学生思政教育水平及红色旅游资源传承情况的重要形式,在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为学生个人成长提供良好机遇。高校可组织大学生前往红色旅游景点,合力举办红色文化旅游相关的节庆活动,带动更多游客了解、参与红色文化传承,推进思政实践教育与日常生活生产相结合。以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其以保定周边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建立多个“红色文化翻译实习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了“红色文化翻译实践+旅游讲解志愿服务+流动党员工作站”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高校还可与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合作,让学生参与博物馆旅游、非遗旅游、红色文化旅游专线等项目设计,驱动学生主动查阅红色旅游资源相关知识,为红色旅游资源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逐步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此种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高效传播红色旅游资源、提升大学生及更多民众的精神境界,而且能够提高思政实践教育质量。
(刘永智,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