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丽红
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四月十四,徐霞客抵达贵州贵阳青岩,时名“青崖”。他在《黔游日记》中写道:“度桥而南,半里,入青崖城之北门。其城新建,旧纡而东,今折其东隅而西就尖峰之上,城中颇有瓦楼阛阓焉。是日晴霁竟日,夜月复皎。”“青崖屯属贵州前卫,而地则广顺州所辖……有溪自西北老龙脊发源,环城北东流南转。是贵省南鄙要害,今添设总兵驻扎其内。”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南郊,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徐霞客在《黔游日记》中,称其为“贵省南鄙要害”。
当我站在青岩古镇前的古驿道上,越过一湖清荷,遥望那高高的城墙和在山的翠绿中逶迤远去的“小长城”,我的胸中突然涌出一股浩大的气流。看惯了江南小桥流水、精致玲珑的古镇,就这么一眼,我就被眼前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完全不同画风的古镇所震撼。
穿过定广门古城墙,踏上古街,满眼都是青石的世界。青石的街面光滑可鉴,青石的屋墙古意斑驳,青石的小巷幽然延展,随处可见的青石石碑、石柱、石墩,仿佛都在轻轻述说着古镇的历史。那一串串青藤、一丛丛野花、一棵棵小草从石缝内漫出,漫成一幅透着沧桑的画。我知道,这就是青岩古镇名字的由来。青岩人就地取材,在半山腰上,用青色的岩石,筑成了这样一座坚实牢固的石头镇。
小镇的街道随着山势起伏时而向上,时而向下。那一条条幽深的小巷,也因着山的坡度在绿意中延伸,让人只见巷口不见巷尾。街道很宽敞,街边的房屋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那宽宽的双重青瓦屋檐,如同一个明眸善睐的山中少女,正轻舒着如黛的眉毛和长长的眼睫,招呼着街头来来往往的客人。这是青岩人的智慧,既美观,又有遮风挡雨的功效。
凡是有魅力的地方,都有大批游人,青岩也一样。但是,当我在青石古街上走着看着,游人的嘈杂却似在远山之外。耳畔,仿佛有一阵阵透着历史况味的风悠悠穿过,那风中,有马蹄的达达声和旌旗的猎猎声从古城墙上传来。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巩固西南要塞,征调两江几十万大军迁入贵州,依山傍水,屯兵筑寨,史称“屯堡”。青岩,便是其中之一。在岁月的流逝中,这些汉军将士同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完全融合。他们亦兵亦民,战争来时,便英勇而战,太平年间,便耕作经商。
著名的状元府在一条狭窄的小巷内。清光绪年间,青岩人赵以炯进京应试壬科进士落榜后,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发奋,终于高中状元,留下一段佳话。小巷不起眼,想象中高大威武的状元府大门也同样低调、朴实。小小的古朴门楣,小小的一副对联:“琴鹤谱志,论语传家。”有了这副对联,状元府的书香气息便浓郁了起来。穿过门廊,是一座两进院落的四合院,据说有300多年历史了。现存前殿、正殿、两厢和朝门,保存得相当完好。朝门内墙上有许多不同“寿”字的残迹。同江南古镇明清时期大户人家气宇轩昂的府邸相比,这座清代建筑显得简约、内敛、恬淡、朴实,唯一显眼的是整排的木窗。木窗上雕刻的都是相同的冰裂纹,寓意十年寒窗,一朝腾达。
在古镇蜿蜒起伏的街巷里行走,可以尽情体味不同文化的韵味。比如,在迎祥寺、慈云寺的暮鼓晨钟中倾听心灵的独白,在万寿宫的雕栏画栋中感受道家文化的精髓,在教堂的虔诚庄严中领略异域风情,在青石街巷中寻访古早的生活气息。当然,你也可以在满街香气中品尝令人馋涎欲滴的特色美食鸡辣角、卤猪蹄、洋芋饼、糍粑稀饭……我边吃边游,因为味美,眼前的一切变得更加赏心悦目。不知当年,徐霞客是否也被这些美食吸引,而在某个小店歇下,温上一杯酒,细细品咂舌尖上的美味和门外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