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延安
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四月十五,徐霞客离开青岩古镇后,绕道广顺州(今长顺县)游白云山。在《黔游日记》中,他描写了白云山“幽旷交擅”的自然风光,记录了大量与明建文帝有关的古迹和传说,还留下了山中的猿猴、蘑菇等相关记载。“白云山中有玄色、白色诸猿,每六六成行,轮朝寺下。据僧言如此。余早晚止闻其声。又有菌甚美,大者出龙潭后深箐仆木间,玉质花腴,盘朵径尺,即‘天花菜’也。又有小者名‘八担柴’,土人呼为‘茅枣’,云南甚多。”
贵州山多,多得就像河里的鱼一样数不清,又像大海的波涛般卷向天边。这层峦叠嶂,包裹着城市、村庄,也裹挟着河流、田野,让人的思绪就像空中的云一样,总想去远方看看。也许300多年前,51岁的徐霞客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进贵州的。
白云山位于长顺县广顺镇东20公里,相传明建文帝朱允炆曾落脚于此。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在位时间仅4年。后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攻下南京,即皇帝位,史称“靖难之变”。建文皇帝被逼逃走,下落不明。有传说他逃到西南为僧,至今云南、贵州、广西的很多地方都有他曾到过的传说,白云山的相关传说尤多。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春,徐霞客游览白云山,寻访建文帝遗踪。《黔游日记》载:“白云山初名螺拥山,以建文君望白云而登,为开山之祖,遂以‘白云’名之。《一统志》有螺拥之名,谓山形如螺拥,而不载建文遗迹,时犹讳言之也。土人讹其名为罗勇,今山下有罗勇寨。土人居罗勇,而不知其为螺拥;土人知白云山,而不知即螺拥山。僻地无征,沧桑转盼如此!”
循着徐霞客的足迹,我们来到白云山下。抬头仰望,只见山势陡峭,几幢建筑隐逸在丛林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穿过高大的牌坊,便是800多级台阶,我们攀爬得十分辛苦。世间物事,越是艰辛,越让人想战胜。爬上石阶便是白云寺,山门前有两棵巨杉,相传为建文帝所植。这两棵杉树,徐霞客当年也曾亲见。《黔游日记》载:“有巨杉二株,夹立磴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为火伤其顶,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如今,它们依然枝繁叶茂,苍劲有力。树上鸟声不断,树下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当地人称“对杉宿灵”。
树后便是高耸的山门,门上有“白云寺”3个金色大字。穿过山门,右侧崖壁便是“东来西壁”。壁下有石塔,壁上为照壁,半檐腾空飞架,颇为壮观。
在旧址上复建的白云寺,依山布局,错落有致,气势恢宏。寺中香火旺盛,游人络绎不绝。在潜龙佛殿前,我找到了“跪勺泉”。《黔游日记》载:“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楹下,是为跪勺泉,下北通阁下石窍,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龙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龙潭,时有双金鲤出没云。”如今,跪勺泉已经被镶入基石,形成跪井,泉水清澈如初。井旁有水瓢,取水而饮,但觉清冽甘甜。
沿潜龙佛殿左行不远,只见山石间有一水潭,十分耀眼,这就是紫荆潭。摇曳芳香的紫荆树已不知去向,只留莲翘曲立潭边。水潭不大,四季不竭。一座石板小桥飞跨而过,有了几分江南园林的情趣。传说这里曾是建文帝洗浴的地方。
过紫荆潭,沿着石径缓步前行,路旁古木参天。转过一个弯,只见路边陡壁的石缝中插满了大小不一的木棍。据说当年建文帝累了的时候,就到这里用棍子撑一下腰部,疲惫自然解除。后来,人们纷纷效仿,石缝里被塞满了木棍,此处也得名“撑腰岩”。
沿石阶而上,便是相传建文帝曾住过的“潜龙阁”,阁左侧是深五六米的“天子洞”。这本是天然的喀斯特洞穴,但因为建文帝的传说,充满了神秘色彩。洞中空无一物,只有一巨石平卧,传说建文帝曾在此下榻。从石床右端上行出洞,便到山顶。远望山海茫茫,近看树木葱郁,一切都仿若浮云。所以此处叫“白云盖顶”,洞口叫作“望天洞”,传为建文帝遥望京城思乡之处。
越过白云山顶,山后出现一片开阔平地。据说当年“靖难之变”中,南京的一批僧人跟随建文帝逃难至此,结庐而居,故曰“南京坪”。坪内有一组奇异的石头,用石击之,能发出钟鼓之声,称为“石钟石鼓”。相传这里是建文帝骑马习武之地,拴马处有一“马咆井”,即建文帝坐骑前蹄踩踏而成。白云山下有“思京村”,山上有“南京坪”,让建文帝隐居于此的传说显得更加可信。
时间像一把无情的刀,尘封的岁月已经淹没历史的道路,建文帝的传奇人生、徐霞客的存世文字,让白云山变得神秘莫测。我想,人们络绎不绝来此,拜访的不仅是白云山,也是心中的那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