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8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浅析一百年来党的组织韧性的三大来源

□ 周荣程

一百年来,我们党从仅有50多名党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进行秘密革命的小党,历经艰难险阻却愈挫愈勇、面对惨烈牺牲却生生不息、遭遇生死考验却蓬勃发展,到如今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执政的大党,取得了许多彪炳史册的伟大功绩。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具备极强的组织韧性。

纵观历史,究其根源,党的组织韧性是革命精神、科学理论和组织制度三者有机统一的必然结果,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动力来源与集中体现,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革命精神凝聚斗争伟力

组织韧性产生于威胁、危险、困局、危机等逆境事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大大小小的风险考验时,党始终以高昂的革命精神直面挑战、攻坚克难,逐步构建起内涵丰富、特质鲜明的精神谱系,形成强大向心力,感召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顽强拼搏、砥砺奋斗,不断开创新局面。

党自创立之日起,就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全面深刻认识和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为解决民族危亡问题不懈奋斗,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顽强的革命精神鼓舞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之初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党传承和创新革命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树立起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一座座精神丰碑,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国防和外交领域取得了重大胜利。

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勇于创新,铸就了改革开放精神。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对内改革的大幕;广东、福建率先探索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迈出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展现出特区精神;科研人员和劳动人民攻坚克难,锻造出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2020年,面对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党领导全国人民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全球战疫合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展现出党的领导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二、科学理论指引正确方向

组织韧性不仅指化解危机、冲破逆境的恢复能力,还包括愈挫愈勇、愈战愈强的反超改进能力。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身并创造性地发展科学理论,锻造了党的组织韧性中强大的反超改进能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于它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深刻总结革命斗争的失误教训后指出,我国革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必须从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运用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将党建设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情、国情、党情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中国又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回答重大思想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执政党建设理论。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进入新时代,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三、组织制度保障行稳致远

党坚持实事求是,勇于直面问题,广泛吸取有益经验,通过持之以恒加强党的建设、完善组织制度,不断延展和强化党的组织韧性,确保党始终走在前列、经受考验、保持蓬勃朝气。

制度是党员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全体党员和党的组织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思想,确立了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为党的事业发展壮大、战斗力不断增强提供了可靠保证,也为党取得政权、巩固政权和长期执政提供了制度保证。

作风为形,信念为本。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和发动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新时代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强大,但也面临着更为复杂深刻的社会矛盾与风险挑战。一方面,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医疗保障、教育公平等问题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成为社会发展和党长期执政必须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党长期执政,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问题,面临着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牢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和人才工作: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对党的组织路线作出科学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具有开创性贡献和里程碑意义;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是站在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领跑科技创新前沿的战略高度作出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指明了人才工作前进方向,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党仍会面临诸多艰难险阻、仍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传承和发展党的组织韧性,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加辉煌的胜利。

(作者单位: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

2022-02-18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72033.html 1 浅析一百年来党的组织韧性的三大来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