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六梅
家乡的涞滩古镇,是心底最温柔的感动。
涞滩古镇始建于晚唐时期,兴盛于宋代,千百年来,一直商贾云集,街市兴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背靠鹫峰山,面朝渠江,依山傍水。远方,华蓥巍峨,青山含黛;近处,渔歌阵阵,画帆点点。美丽的渠江与古朴的古镇相互辉映,美如珍珠、丽如琥珀。
镇上著名的二佛寺占地9150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寺中“二佛”久负盛名,历经千年,香火旺盛。
记忆中,每到农历六月十五,村里老老少少都要去二佛寺烧香拜佛。我家离古镇十来公里,那时没有公交车,全靠走路。为了避免太阳炙烤,人们邀约凌晨两三点钟就出发。小孩们揉着惺忪的睡眼,带着欢喜的心情,跟大人一起踏上乡间小路。月光如水,夜色朦胧,露珠点点,一大群人带着欢乐、虔诚、希望出发,欢声笑语洒满乡间小路。到了古镇,天还没亮。朦胧中,街上到处是人,寺庙里更是摩肩接踵。在拥挤的人群中艰难完成一系列祭拜活动,终于挤出寺庙,舒一口大气。回到镇上,人越来越多,想想他们都不如自己来得早,突然有种胜利者的感觉。
此时,每条老街都洒满了阳光,每家饭馆都散发着包子、豆花、腊肉等美食的浓香。肚子里早已饥肠辘辘,一个馒头、一个包子、一碗稀饭、一袋豆浆,都是最香甜的美味。还记得有一家的包子是我的最爱,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香气扑鼻,温暖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今年,趁着回老家走亲戚的机会,再次去涞滩古镇。我们把车泊在新区的停车场,迎面便是被称作“瓮城”的古寨。它四面开设城门,内外两层围合,形似石瓮,有“瓮中捉鳖”之意,是重庆乃至整个川东地区保存较完好的防御式城防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
穿门而入,迎面是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一座古石坊赫然在目,系明代三楼四柱三进古牌坊。老街基本保存着清末民初的格局和风貌,木质穿斗小青瓦民居,古朴典雅,沧桑幽静。
两旁的商店、饭馆、茶馆鳞次栉比,各种玩物、小吃应有尽有。纯朴的涞滩人静静地守着家园,或在店里忙碌着,或坐在家门口望着陌生的到访者,神色平和温暖。街上三五成群的游人,或带着相机四处拍摄,或慢慢踱着步子,东瞧西望,说说笑笑,成为古镇一道特别的风景。
沿着石板铺就的街道一直向前,尽头的左边是著名的文昌宫。文昌宫是清代修建的戏楼,至今保存完好,屋顶翘角丹梁,玲珑剔透。楼口的雕刻十分精美,图案设计精巧,形象逼真。每到节日庆典,戏楼上都要张灯结彩,表演川剧和歌舞。年年岁岁,穿越千年时空,演绎小镇风情。
穿过古镇商业街,来到二佛寺。寺庙依山而建,分上下两殿,飞檐翘角,隐现在云烟之中,雄伟壮观。
二佛寺下殿为寺庙的精华部分。其占地2100平方米,两楼一底,三层重檐,屋顶飞檐起脊,远远望去,整个大殿仿若一只伫立于岩石上的凤凰。全殿为摩崖造像龛窟,现存龛窟42个、造像1700余尊,是规模宏大的佛教禅宗造像聚点,也是川渝石刻史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1956年,二佛寺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佛像居中,高12.5米,为全寺之冠。这尊佛像依北岩镌凿,头盘螺髻,面部丰满,左手抚膝,右手作法指状,衣褶流畅,雕镂精细。四周龛窟围绕主尊佛环拱屏列,巧妙地缔造了一个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禅宗道场。
离下殿大门东行100多米,就是上殿。它坐落在鹫峰山顶,殿宇规模庞大,殿堂宏伟,分别由大山门、玉皇殿、大雄殿、观音殿及左右配殿和排房组成。整个庭院既讲究整体的对称呼应,错落有致,又追求建筑的个性,风韵独特。庭院深深,绿树、红墙、金瓦,构成完美的一幅画。
巍巍鹫峰,立瓮城千军可挡;滚滚渠江,绕禅寺万劫轮回。立古城墙边,望滔滔江水。涞滩古镇不是简单的一池一镇、一寺一江,而是一本无比厚重的史书。一千年的等待,终究相逢,惊喜交加,漫过无数人的情怀,读千年古镇,读历史烽烟,读人间烟火,读它无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