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安音
“千水成垣,天造地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如此描述四川南充的阆中古城。这里四面山形如高门,因名阆山;嘉陵江流经阆山下,因名阆水;城在阆山阆水之中,故名阆中。
三面环水、四面环山的阆中,山水相依,文脉相连。春至,锦屏山花开如海,红的海棠、白的玉兰、紫的木槿……山与水、花与树相映成趣,宛如画廊,难怪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嘉陵江山图》,即以锦屏山为轴心。此外,东山园林、滕王阁等阆苑名胜环列锦屏。历代文人墨客莫不感怀于此,杜甫言“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苏轼誉“阆苑千葩映玉宸,人间只有此花新”……
阆中往南,至天宫院。单单是这地名,便叫人欲罢不能。
天宫院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循着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的足迹,隋唐天文学家、玄学家李淳风和袁天罡也在天宫院自选墓地,留下来许多传说。
盛唐时期,阆中天宫院是民间天文术数研究中心,也是世人顶礼膜拜的“圣地”。在时间的长河中,天宫院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因天文术数、古驿道、三国等文化,凝结成阆苑仙境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辉映着历史的星空。
时光荏苒。今天,天宫院以美丽的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天宫院五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村民们在此过着宁静闲适的生活。
五龙村,前临石龙河,后倚管家山。它一衣带水,既是阆中文脉的延伸,也是今天阆中现代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原点。
我们从古城出发至天宫院,天色已晚。沿途植被丰茂,山势清奇。路宽了许多,河水清了许多,村民们的房屋被涂抹成白色,古韵悠悠,也给黄昏的天地增添一抹光亮。
越往里走,心灵越是清净,这仿佛是一场时空的跨越,从现代到古代,从人间到天堂。我贪婪地呼吸着五龙村的空气,静静地看远山近水,想要凝滞时光,锁住自己的情感。
一座圆形的大茅草屋在石龙河边静默着,一条红色的骑游道在官家山下向前延伸,通向天宫院深处。一个个五彩的花卉园,红绿黄橙青蓝紫,装点出山村秀色。菜地、鱼塘、稻田、果园……好一个特色旅游小山村,在天宫院深处闪放光芒。
当晚,就餐于五龙村“大革命食堂”。一壶老酒是桂花酿造的,摆在餐桌上,散发着家乡的味道。
这是一桌丰盛的乡村宴席,食材全部来自本村,散发着本来的清香。水磨豆花、香肠腊肉、辣子土鸡、时令蔬菜……一下子唤醒了童年的味蕾记忆,给予我们久违的乡恋。
是夜,登上官家山山顶复建的观星阁,传说袁天罡曾于此夜观天象,研究天文。看天幕幽蓝一片,四围群山卧龙,五龙民宿依山而建,石龙河潺潺而去……传说中的官家山“干龙”又分支“上五龙”“下五龙”,各呈神奇景象。“上五龙”由横林子、长梁子、窝坟嘴、冷潭嘴、后头嘴组成,围合在沙拐子,形成一朵旱莲;“下五龙”由伏龙寨子崖分生出圆山子、寨子嘴、瓦椽寺、送神包、滑路嘴五条小龙,也合围一朵旱莲,成“五龙争莲”的祥瑞景象。五龙村至今流传着一首民谣:“龙头桥,龙尾堰,五龙纷争一旱莲。瑞莲照五龙,五龙镇三滩。待到金莲绽放时,五龙游天渊。”
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五龙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子兴修了道路和水利设施,土地和河道得到整治,创办了成规模的瓜蒌产业园、蔬菜示范园、水产养殖园、辣木种植园、沃柑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园。
夜霭沉沉,氤氲缭绕,四围似有“青龙”环绕,轮廓清晰自然。驻足细赏时,那若有若无、飘忽不定的雾岚却又袅袅上升,宛若衣袂飘飘的仙女,顾盼颔首,多情地翩翩起舞。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阆苑仙境吗?
眼前的五龙村,历史的烽火烟云散尽,城市的喧嚣浮躁不再,仿佛人生的际遇得失也随风而逝,天人合一,就这样静静地与山水草木虫鸟喁喁细语,相拥而眠。
夜宿民居,一行人往山顶攀登。
灯光点点,与夜色交融,在山尖闪烁,神秘莫测。夜色清朗,和着各种芳草的气息,在身体流淌,让人屏息静心,脚步也不由得放慢、再放慢。小路盘曲而上,如龙般游弋进房舍,摄人心魄。
民居干净整洁。勾连石梯、木质廊檐、玻璃外墙……它们紧紧贴着山,似乎与山在耳语,与草同生长,与鸟儿齐鸣唱。进屋,沐浴,像婴儿般卧在床上,这就与天地同呼吸了么?
翌日一早,被鸟儿的啼鸣惊醒。太阳出来啦,看青山仿佛在微笑,草木们也仿佛在微笑。正在山腰厨房张罗早饭的邓大妈很早就起床了,桌上摆满了乡味,土鸡蛋、土馒头……她和老伴倚在自家院墙,向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笑得像一朵花。“政府把我们的老房子装修了,用来接待游客,我们每个月领工资,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太阳底下,青山无语,五龙村也不言,黎明像个调色盘,把它打扮得温婉可人。谁能料到它的今天,如此静美,像一只翡翠,光彩耀眼。
看,它真的就像一条龙,已经苏醒过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