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延安
沿着蜿蜒盘旋的环山公路,穿过莽莽苍苍的树林,我们来到了井冈山下的茅坪镇。
茅坪是井冈山斗争时期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老远地,便看到那棵著名的“枫石”。当年,经常在此看书思考的毛泽东说:“这棵枫树,长在石缝里,长大后,竟把石头撑开了。我们闹革命,现在力量虽然弱小,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撑破蒋介石反动政府这块大石头。”此语早已成真,而枫树也已经长得枝繁叶茂,铺天盖地。
绕过“枫石”,穿过茅草搭就的门楼,便看到树木掩映中的几处青砖瓦屋和红泥墙屋舍。屋前是昼夜不息的茅坪河,绿缎样的河水不时被微风掀起一角,荡起一圈圈涟漪。河边的第一栋砖木房子,便是建于1831年的谢氏慎公祠,原是谢家私塾所在地。1928年5月20日,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祠的外墙和马头墙都已经过修葺,而祠内陈设却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后墙正中挂着“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横幅,下面是鲜红的党旗和马克思、列宁画像,条案、条凳都是当年的原物。
出得公祠,从偏门绕进后院,是一栋坐东朝西的赭黄色两层小楼房,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八角楼。还记得小学课文《八角楼上》上写道:“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
八角楼倚山而建,悬山顶,小青瓦屋面,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后部两侧附耳房。八角楼系当地名医谢池香私宅,当年,毛泽东曾在楼上住了一年多。因其卧室顶有一个斗八藻井,故称“八角楼”。沿着窄小的木梯上到二层,往里便是毛主席当年生活和工作的房间。外屋摆放着一张餐桌,墙上悬挂着毛泽东与贺子珍当年的照片。室内靠墙一角摆放着床架,对面是一个洗脸架,旁边是两张高背椅子和茶几。靠窗的办公桌上,木制玻璃框里展示着毛泽东在此完成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边是砚台和竹筒铁盏油灯。当年,就是在这间狭小的屋子里,毛泽东召开军民座谈会,整理调查报告,经常熬到深夜。
从革命遗址回到茅坪镇上时,已近傍晚。干净的街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充满庐陵风格与客家风情的民宿。一家家灯火闪耀,游客进进出出,热闹非凡。农家乐里,食客们高谈阔论,扑鼻的饭菜香如有根根绳索,牵绊着路过者的脚步。工艺品店里,竹笔筒、竹板等各种旅游工艺品,吸引了许多游客挑选。
夜的幕布笼罩着群山,天上星空满月,地上人声鼎沸,山风送来草木的清香。看着周围的灿烂灯火,我想,历史从未远去,八角楼的灯光也从未熄灭。层层叠叠的井冈翠竹,见证了革命的燎原,也目睹了老区人民的奋发图强。耳畔仿佛响起那令人荡气回肠的旋律:“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