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4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石湖棹歌

□ 叶梓

歌声,是人类的另一种表达。

有人的地方,就有歌声。黄土高原上引吭高歌的是信天游,茫茫大草原唱的是忧伤长调,江南水乡自古就有与小桥流水相契合的棹歌。棹者,船之桨也。顾名思义,棹歌就是渔民之歌,是他们撑船、行船时所唱之歌,“多言舟楫之事”。后来,经过文人的不断创作,棹歌从民间歌谣演变成文人诗歌创作的一种手法,借其身骨而言乡土之义。

我读过的第一首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这种从民间棹歌演化而来的诗词,秉承《诗经》和汉乐府的诗歌传统,广泛使用比兴、双关、谐音等手法,题材则以生产劳动、民间风俗、男女之情为主。刘铁冷在《作诗百法》里称其为“作棹歌法”,流行于浙北、苏南一带,是旧时江南诗人经常使用的创作手法,以棹歌之名写尽江南风情,终成一部有韵脚的地方志书。中年客居北京的嘉兴人朱彝尊所作《鸳鸯湖棹歌》,可谓古代棹歌的集大成者。苏州石湖亦有棹歌,许锷成书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的《石湖棹歌百首》是继《鸳鸯湖棹歌》之后,在江南比较有影响的一部棹歌集。

许锷,一名颖,字达夫,号颖叔、瓢隐居士,室名诗可楼,苏州人,家居葑门,工诗,豪饮,尤善楷。他的人生履历里,有过一段时间寓居越来溪畔,应画家张猗兰之聘,授其子弟。越来溪就在石湖边上,《石湖棹歌百首》大约作于此时。这些棹歌朗朗上口,易于记诵,自成风格,是研究清代诗歌、石湖历史的重要典籍,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我所读到的《石湖棹歌百首》,是《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之一,1983年6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册“三合一”的影印本,除了《石湖棹歌》,还有《燕程日记》《听雨闲谈》。

细读《石湖棹歌》,仿佛看到了另一个石湖,那是古旧的石湖、风雅的石湖、安静的石湖,是由橹声、清波、渡口、渔父等诸多意象构成的石湖。我一边翻阅这册钤有“四川大学图书馆”印章的旧书,一边在想,彼时的夏天,天空瓦蓝瓦蓝,云朵白得像一朵朵棉花,行春桥北的池塘里碧叶红花,采莲姑娘乘舟划桨,唱着清雅的《采莲曲》出没于荷花丛中时,许锷一定站在桥头,认真地记下了这一幕江南水乡的风景。

这样的书生生活,真是美好。

余生已晚,空余一个美好的愿望:有朝一日得闲,给许锷的这册竖排繁体的《石湖棹歌》一一作注,然后印成小册子,免费分发给石湖一带的居民。

2021-08-24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8919.html 1 石湖棹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