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3日
第07版:旅游报07版

军垦明珠石河子

文<刘高潮

“屯垦戍边·红色兵团”精品线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克苏人民英雄纪念碑—阿克苏博物馆—阿拉尔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石河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石河子市军垦文化广场—石河子市军垦第一连—五家渠市新疆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博物馆

沿着古丝绸之路西行进疆,经过火热的吐鲁番盆地,跋涉常年积雪的天山,穿越辽阔草原,眺望茫茫大漠,终于来到了新兴绿城石河子,那可是戈壁滩上初升的一颗明珠,到处都散发着现代都市的气息。

石河子镶嵌在丝绸之路北路,位于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沿,因遍地干滩乱石而得名。曾经,这里风沙肆虐,冷热无常,鸟兽绝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里燃起了第一缕炊烟,打下了第一根桩基,拉开了建城的序幕,经过70多年的屯垦戍边,在昔日荒无人迹的沙碛石砾滩中,建起一座现代新城。

石河子新城采用“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揽山入怀,纳水入城”布局,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8.5%,城市森林覆盖率达35%,城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07%,曾获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最佳范例奖”、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是国家命名的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面对这一切,你不得不感叹,这是新疆各族军民在荒凉的西北边陲,用汗水创造出的人间奇迹。

走进石河子,波光粼粼的人造大湖映入眼帘。天山雪水滋润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湖周绿柳垂岸,青杨摇曳;一旁景山耸峙,飞瀑跌宕,喷泉溅雨;湖面黑鹳白鹅自在游弋,鸥鹭鸳凫上下嬉戏;水中锦鲫红鲤逐浪,高山冷水鱼吐碧。照影于清澈见底的湖面,还以为身在江南水乡。踏上60米宽、整洁敞亮的街衢,条条大道笔直如线,纵横交错,穿织楼群,把各类高层建筑切割得中规成矩,又仿佛置身于北京、西安的老城区。登高鸟瞰这棋盘式布局,在璀璨夺目的霓虹彩灯之间,不难发现中华血脉维系的古色古香之感。那公园广场、路旁街亭、社区楼盘间,植满花草树木,绿化带乔灌、花圃、草坪搭配奇巧,树景疏密高低,错落有致。眼下玫瑰、月季红粉杂紫,万寿、波斯、夏菊绽金点银,矮牵牛吹奏五色喇叭,红柳丛顶起淡淡云霞,沙枣花幽香犹未散尽,胡杨新枝团烟笼翠……人们徜徉在花木的海洋里,优哉游哉,好不快意。

在马路上仔细观察,可见道旁树通常不少于3行,主街全用果树美化,一街一果,参差多态。若是夏末秋初时节,满街瓜果飘香,树上海棠串铃,山楂捧珠,香梨点金,苹果飞彩,葡萄垂紫,石榴咧嘴,简直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即使在繁华如潮的商业街区,也没有人乱摘乱折,市民良好的道德素养不言而喻。用石河子人的话说:“咱这儿地处戈壁大漠,可城里春花夏荫秋果冬青,环境搞好啦,你们才会来嘛!”

来到市中心的军垦文化广场,老远就看见王震将军牵马入疆的大型铜像。这是石河子的地标性雕塑,好像在向游人诉说当年的故事。1950年春,王震将军率解放军22兵团26师(后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进驻石河子,抗风沙、御奇寒,战天斗地,挖河引流,打桩划线,自搞基建。缺资金,官兵从军费中节省助购建材;没房住,战士们挖造“地窝子”;没粮吃,大家动手开荒种田。在战胜重重困难后,城建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很快上马。人民军队凭着敢打硬仗的作风,艰苦创业,流血流汗,军垦家属“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一干就是70多个春秋。当年的“树妈妈”王效英从东北探亲回来,几千里挤火车、攀汽车,扛回几十公斤树种,只为给石河子添一抹新绿。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军垦人用勤劳的双手,在共和国版图上矗起一座现代都市,在西部边疆竖起一座丰碑,为新疆人民创造了一笔财富,也给后世留下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广场西侧是“军垦第一犁”雕塑,两个战士正在拉犁扶犁,展示出“拓荒牛”屯田守边、改造自然的坚毅品格。东侧三个妇女群塑,是边生产边基建、保障后勤供给的代表,也是民族团结、保家卫国的象征。四周花坛环绕,造型别致,盛开的百花争奇斗妍,凸显出石河子城建的勃勃生机。广场中心巨大的喷泉吐珠撒玉,使人感受到市区拓展迸发出的无限活力。

在广场不远处的军垦博物馆展厅中,一位离休“老军垦”正给前来参观的“红领巾”们作报告,革命薪火绵延传递。楼台亭阁间,一位70多岁的“老农垦”自拉自唱,悲怆高亢的秦腔响遏边城。另一波退休老人正在唱豫剧,悠扬的曲辞同样婉转动人。自发组成的军垦战士合唱团,在广场南端的临时舞台上演唱军中流行的红歌,沙哑苍劲的和声里,张扬着不屈不挠的壮志雄心。这座憩息游乐场,是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也是石河子人气的缩影,展露出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生机勃发、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2021-08-03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8450.html 1 军垦明珠石河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