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为旅游带来了便利,旅游为交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交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趋势,已受到交通运输行业和旅游行业的重视。近日,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分会(以下简称“中交企协交旅分会”)在京举办了2021新时代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研讨会暨交旅智库成立大会。会上,交通运输行业与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交通企业与旅游企业相关负责人,围绕当前交旅融合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讨。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在促进交旅融合发展的多项利好政策不断出台的背景下,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等一系列创新的驱动下,立足新发展阶段的交旅融合,将开创新的天地,进一步激发产业活力,为两大行业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今后,如何实现1+1>2 的叠加效应,做好共赢文章,成为摆在两行业面前的共同课题。
□ 本报记者 陈静
政策利好不断 融合热情高涨
近年来,关于促进交旅融合的顶层设计政策文件不断出台,正加速推动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这些政策为交旅深度融合提供了明确指导,给交通运输行业和旅游行业加深合作提供了指引。
事实上,交通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有效衍生了新的市场需求,促进了交通和旅游两大行业的功能完善及产业转型升级,因而备受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关注。近些年国民旅游需求的显著增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行业的强劲复苏表现,令交通行业对交旅深度融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各地的实践风生水起。
参会的交通运输行业多位嘉宾表示,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交旅融合是交通运输行业对接当前国内大市场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
据宜昌交运集团旅游发展事业部副总经理董容介绍,今年五一假期,宜昌交运集团的“两坝一峡”接待购票游客4.07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68.66%;长江夜游产品接待购票游客9963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51.57%。其中,5月3日,“两坝一峡”接待购票游客10407人次,打破2019年10月4日的10041人次的单日购票人数最高纪录,创下历史新高。“疫情防控期间,交运集团游船类旅游产品强势复苏,月接待购票游客16.29万人次,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董容说,这给了交运集团极大的信心,下一步,交运集团将进一步做好交旅融合产品的开发工作。
“拿近期火爆的熊猫旅游专列来说,该专列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研学旅行于一体,不仅内外装饰按照‘熊猫’主题元素设计,非常吸引人,在功能上还配置了酒吧、KTV、舞池、淋浴系统以及主题文化餐厅,堪称移动的‘高端酒店’,不少游客在列车上唱卡拉OK、跳舞,体验感非常好。”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熊燕舞表示,交旅融合正不断从概念落地到具体的产品,为交通运输企业开发新产品、盘活现有资源提供了广阔空间。
互促格局形成 呈现三大变化
“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门与文化和旅游部门共同努力下,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旅游运输安全水平有效提升,交通运输与旅游互促共进格局加快形成,对全域旅游的发展形成有力支撑。”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道路客运管理处副处长何明在会上介绍。
变化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完善,重点旅游城市通达性和便捷性显著提高。高速公路加快贯通成网,连接景区道路建设加快推进,景区景点可达性大幅提升;多地采取多项措施整合公路沿线自然、历史、文化等旅游要素,打造多条旅游风景道,实现了“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有力带动了沿线旅游资源开发。
其二,枢纽旅游服务功能逐步拓展,旅游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各地积极拓展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等客运枢纽旅游服务功能,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提供游客信息咨询、景区展示、文化休闲等综合服务,提升了游客的出行体验。
其三,旅游客运网络不断完善,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开发。各地将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结合民族村寨、古村古镇等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旅游小镇开发,将农村客运线路开到景区、村寨,方便了游客旅游,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日益完善,有力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交通运输行业的活力,盘活了多种资源。”交旅智库首批专家之一,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彭援军表示。
新需求新形势 新挑战新机遇
“但也要看到,交旅深度融合还存在设施衔接不顺畅、信息共享不充分等多种障碍和壁垒。在当前新的市场需求下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下,交旅融合共赢,面临着新的挑战。”多位与会嘉宾认为,交旅融合前景光明而广阔,但业者还须立足当前实际做出多重努力,开展密切交流与互融互通的合作。
为实现交旅行业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进一步促进交旅融合,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建立交通运输新型智库的要求,中交企协交旅分会成立了交旅智库。据分会秘书长奚乐夫介绍,交旅智库将联合来自交通运输和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为交旅深度融合出谋划策、供智献力。
来自交通运输行业的嘉宾在探讨加快交旅深度融合时,多次提到要强化交通网的“快进慢游”功能,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衔接,完善公路沿线、服务区、客运枢纽、邮轮游轮游艇码头等旅游服务设施功能,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当前,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正在发生改变,正从‘有没有’走向‘好不好’、从‘缺不缺’走向‘精不精’、从‘美风景’走向‘美生活’、从‘大而全’走向‘小而美’和‘小而精’;散客、定制、自驾游成为主流;夜间、乡村游、自驾游、周边游、康养游、避暑游、冰雪游、亲子游、美食游、研学游市场升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对交旅融合提出新的要求。”交旅智库首批专家之一的熊燕舞表示,交旅融合,要注意“变”是前提、“融”是共赢、“联”是手段、“安”是底线。
多位交通运输企业代表在探讨时认为,自驾游的迅猛发展对各地加强交通与景区景点的连接,完善交通沿线公共服务,完善公路沿线观景平台、停车场及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及旅游公路建设提出了新挑战。而移动互联技术和大数据在旅游交通中的广泛应用,则给交旅融合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自驾游市场规模达到38.4亿人次,占国内游比重的64%。这是自2017年起,我国自驾游市场占比持续第三年超过60%。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健康出游、安全出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距离近、行程短、决策快的短途自驾更好地契合了用户的出游需求,自驾游凭借‘私密性、独立性、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进一步升温,率先推动市场复苏。这一趋势也是当前交旅融合要注意到的。”交旅智库首批专家之一、中智游集团总裁兼首席架构师蒋骏提醒道。
中交交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正在研究交旅融合新业态载体营地网络化布局,包括集散型营地、度假型营地、智慧营地及道路驿站的线上线下成网建设。该公司总经理高帅表示,我国消费强劲的群体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而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旅游目的地恰恰集中在西部,未来通过交通旅游深度融合促进资金流、资源流、信息流在区域之间深度融合,对促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区域交融等方面作用很大。“如果能将交通与旅游的公益性属性和收益性属性充分融合,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的升级迭代充分结合,将对片区经济形成拉动。”
中国联通交通文旅总经理李玲、爱自驾总经理尤伟等多位企业经营者表示,当前,游客和乘客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交通数据和旅游数据重叠度越来越高,不少地方的文化和旅游部门正通过12306等交通大数据来分析客源市场。交通运输企业和旅游企业应注意这些变化和趋势,统筹交通和旅游要素,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交通信息化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沟通交流、推动资源共享,探寻适合彼此的商业模式,携手开创交通运输与旅游行业同频共振、双向互济、互利共赢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