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0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旅游公路建起来 深山苗寨富起来

远眺大歹村

□ 贺欣芝 文/摄

都柳江畔,一条宽敞的旅游公路盘山而上,直通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大歹村。这里的梯田层层叠叠,吊脚楼依山而建,硬化路干净整洁,村民热情淳朴,大歹村正向世人展示着特色乡村旅游村寨勤劳致富的景象。

大歹村是一个坐落在都柳江北岸海拔600余米山脊上的古老苗族村寨,风景宜人,民族文化浓厚,被誉为从江县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生态博物馆”。因曾是交通闭塞的深度贫困村,当地村民说,“大歹的幸福生活是路打通的,精神风貌是路带来的,经济发展是路提高的。”

大山里的苗寨

“小时候,父亲去县城要沿着山路步行四五个小时才能到。2007年,政府给我们建了条土路,我们才有了出入大山的道路。”村民潘阶列说。潘阶列今年47岁,曾是大歹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说潘阶列的成长和脱贫致富故事见证了大歹村的变迁。

潘阶列回忆说,2007年以前,大歹村与世隔绝,村民步行在弯弯绕绕、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上进出大山,大歹村与县城的空间距离仅29公里,但步行要长达四五个小时。村民鲜少与外界接触,尽管民族文化丰富、自然资源禀赋良好,但不为外界知晓。2007年修了毛土路后,大歹村与县城的路程缩短到两个半小时。村里的男人们开始外出务工,除了鸡鸣犬吠,村里逐渐有了摩托车、三轮车的引擎声,但由于物资匮乏,村建工程实施遇到困难,出村路上永远是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作为同龄中为数不多“文化人”,潘阶列是最早走出大山外出打工的村民之一。多年的外出经历,让他挣到了钱也增长了见识。2011年,潘阶列回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向镇党委、政府表达了群众道路修缮的诉求。

旅游公路让苗寨走出深山

2016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大歹村通村路硬化完成,一条崭新的水泥路“亮相”,大歹与县城的路程缩短到了1个小时,汽车也能开进村里了。2017年,丙妹镇继续实施道路硬化工程,大歹跟上了“农村连成片”+“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步伐,不但实现了走出去,也吸引了外界的关注。2018年,大歹村全员脱贫,撕掉了贫困村的标签。2019年,藏在“深闺”的大歹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开始了旅游发展和建设。

2020年,总长约6公里的旅游公路开通,将大歹村到县城的路程缩短到40分钟。旅游公路加快了大歹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省、州、县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歹村以旅游扶贫为牵引,依托苗绣、苗歌、苗俗庆典、木构工艺等苗族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成了“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美丽乡愁”的旅游打卡景点之一。

从“羊肠小道”、毛土路、水泥路、“村村通”公路,到旅游公路,从步行、马车、三轮车到汽车,大歹村的通达有显著提升,村里的苗族枫香染技艺、苗族蓝靛染技艺、苗族亮布染技艺等十余项非遗项目也走出了大山,为外人所知。

变化翻天覆地

路虽远,行则将至。大歹村是从江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大歹村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及各帮扶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容村貌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发生了美丽蝶变。

从2016年第一条水泥公路开始,道路便成为大歹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让这里结束了“守着青山,望着绿水,无发展金山”困境。“两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志智双扶挖穷根”“人居环境整治促提升”等具体举措大显成效,为大歹村创造了无数个“从无到有”,完成了无数个艰巨的扶贫工程。

以前,大歹村民主要依靠传统劳作维持生计,长期缺乏有效的增收途径,生产生活徘徊在较低水平,公路打通后,务工、产业同步助增收。2019年以来,大歹村合理运用资源,坚持“两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以就业为牵引、以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劳务就业、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特别是2020年以来,村民委干部带头组织35个村民参加大歹旅游表演队,当地不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前,道路坑坑洼洼,村寨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房屋透风漏雨、人畜混居。道路开通后,各级党委政府帮扶力度持续加大,以透风漏雨、人畜混居整治和“一拆两治”为抓手,狠抓住房安全保障和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消除脏乱差现象,补齐基础设施、住房生活各项短板,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大歹村从一个与世隔绝的深山苗寨变成了民族文化浓厚的特色旅游景区,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从解决温饱变成追求生活质量,景区旅游配套设施平地而起,扶贫产业收益稳定,产业利益联结良好。这个山脊上的苗寨,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实现涅槃,迈上了幸福路。

2021-06-10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6324.html 1 旅游公路建起来 深山苗寨富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