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延安
从西安出发,穿过延安,到达榆林市的府谷县,我们站在了黄河陕西段的顶端,也就是陕西沿黄公路的北起点。远望苍茫而来的大河,如一条飘带从云端走来,带着雪域高原未消的冰寒雪气。俯瞰而去的激流,大浪淘沙,汹涌澎湃,如一条游龙钻进了山谷,让人不由得思绪万千,豪情满怀。
面对梁峁纵横的黄土高原,在河套逛了大半圈的黄河不得不踽踽独行,硬着头皮向前,像一把钢刀直插黄土高原,又像一头雄狮疯狂地撞向群山,浪花飞溅、粉身碎骨,但它硬是在崇山峻岭中为自己闯出了一条道。这一段便是分隔了陕西、山西的晋陕大峡谷,俗称黄河小北干流。因为地势险要、交通不便,黄河小北干流一直处在深闺无人知,即使我这个与黄河打了20多年交道的“老水文人”也没机会一睹其真面目,直到号称陕西“1号公路”的沿黄公路开通,我才踏上了旅程。
车沿着黄河奔腾的方向前进,我的思绪也跟着风跑。黄河一入陕,便与身旁山峦展开激烈厮杀,这一场战争最终以黄河的落败而结束,它在府谷县墙头工业园区拐了一个大弯南下,但阻挡其行程的山峁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呈现出“血淋淋”的景象——这就是黄河入陕第一湾和皇甫丹霞地貌奇观。
和所有人一样,当第一眼看到那一望无际的丹霞地貌时便被惊艳了。红白砂石山体顺着沿黄公路绵亘10多公里,如彩虹、似赤练,如削如劈,或凸或凹,像高塔耸立,似飞鹰展翅,又如猴子欲跃……这一特别的地貌结构地质学上叫砒砂岩,形成于2.5亿年前的古生代时期。五彩的砒砂岩给单调的黄土高原注入了丰富的色彩,因为其主要为红色、粉紫色和灰白色,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五花肉”。“五花肉”好看,但路另一边的黄河却只顾赶自己的路。历史上,这里曾是边关要塞、兵家争夺之地,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黄河见证过太多的血泪。往事已远去,但长城墩台、府州古城、蒙汉天书却记录下那些战火纷飞的故事。河水浑黄、苍凉,这里的黄河步态从容坚定。
出了府谷便入神木,地界的差别并没有影响黄河的步伐。沿黄公路跑到了山上,黄河藏身于谷底。二郎山、天台山、凤凰山,山山有风景,让人一览众山小。高家堡、杨家城、西津寺,像一颗颗明珠,闪耀在黄河岸边。因为行程的原因,我们无法一一探访,但那雕刻在黄土崖上的窑洞,那裹着白头巾站在黄土地里庄稼汉,那和白云一样悠扬的信天游,那如线团一样萦绕的山路,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我们在神木最南端的万镇休息吃午饭。说是镇,其实只有百米长的半边街,一排两层楼的房子,也就十多户人家,一楼开门面,二楼住人。门前沟边是人腰粗的槐树和柳树,沟下是大片大片的枣林,勾勒出一地的清凉,若在秋日,一定是一片盛景。万镇旧时是一座码头,新中国成立前,沿黄河而来的货船都从这里卸货上岸,改由马车运往榆林、鄂尔多斯等地。那时的万镇可谓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后来黄河水落,航运消失,万镇也沉寂了,人们如鸟兽般散去。现在的半边街是镇上统一规划建设、供游客休息的地方,街上的住户也都是从山上搬迁下来的。
出万镇到佳县,经吴堡、绥德、清涧,过延川、延长,再到宜川,两岸山势越来越险、越来越狭窄,黄河的情绪再难平静,就连脚步也紊乱了。它开始奔腾和挤撞,特别是在壶口,形成了气势雄浑的瀑布,涛声震天、恢宏大气,用任何语言都难以形容。
鲤鱼跃龙门,赤河三里。经过千辛万苦,黄河终于在韩城龙门走出了晋陕大峡谷。700多公里的行程、600多米的落差,让没了束缚的黄河一下子扩展到八九公里宽。河面豁然开阔,水流趋于平缓,也许这一路太累了,它需要好好舒缓一下。黄河虽然平摊开来,但是沿黄高架桥却高耸起来,如巨龙般蜿蜒在东府大地。那万亩荷塘、千亩芦苇,还有波光粼粼的鱼塘,以及来往不绝的水鸟,都让人如痴如醉。就在这痴迷中,我们走合阳,经大荔,过华阴,最终到达沿黄公路的终点——华阴华山。
沿黄公路我们走了大半,但晋陕大峡谷的风景却并没有记述完。那千年历史的积淀,惊艳世俗的奇异地貌,浩瀚繁复的人文风景,都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令人终生难忘。
小贴士
推荐线路:西安—潼关—大荔—合阳—韩城—宜川—延川—绥德—吴堡—佳县—府谷—榆林—靖边—延安—黄陵—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