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峰
青岛是一座闻名中外的海滨城市,除去蔚蓝的大海、青翠的山峦、宜人的环境,还有许多风格迥异的老房子。这些独具特色的老房子犹如青岛的枝与叶,鲜活地反映着青岛历史文化的脉络。
青岛的历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先民就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岳石文化。近代的青岛因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天然的良港而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殖民地,德国、日本等都曾侵占过它,英、美、法等国纷纷在此设立领事馆。于是,青岛便拥有了多个国家风格的房子,无意中成了一个建筑博物馆。青岛保存的这些建筑被称为“世界建筑的标本”,因此青岛也有着“万国楼”的称誉。
漫步其中,仿佛到了异国他乡。这些老建筑的身上印刻着一个多世纪以前欧洲文化的影子,一些剥落的墙面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踱步在青岛的街头巷尾,令人驻足的老建筑比比皆是。在青岛小住的几天里,看老房子成了我的第一兴趣。
浙江路上的天主教堂是青岛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其主体长80米,顶端竖有高约5米的巨型十字架,十分雄伟,堂内大厅可容千余人,后方设有两个大祭台,配以上方穹顶的圣像壁画,甚为庄严美观。江苏路的基督教堂,则与天主教堂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坚固厚重的墙壁、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陡斜的红色屋顶以及绿色尖顶的钟楼,使整个教堂的轮廓显得清晰简洁,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钟楼上的巨型钟表给原本肃穆的教堂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
在20世纪初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青岛是国内外军政要员、商家名流、文人墨客来往穿梭的舞台,可以用群星璀璨、光耀岛城来形容。康有为、蒋介石、陈毅、闻一多、沈从文、老舍、梁实秋等都曾在青岛工作、生活过,青岛也因此留下了他们当年的寓所,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这些名人寓所也是近距离了解历史名人的绝佳窗口。
蒋介石曾住过的别墅为花石楼,用花岗岩和鹅卵石建成,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又融入了希腊式和罗马式的风格,也有哥特式的建筑特色,主体共分五层,顶层为观海台,一侧有铁尖顶,由圆形和多角形组合而成的建筑物正面造型,别致有序。康有为的天游园是文人寓所中最为著名的。寓所濒临大海,是一座小二层楼的建筑,暗红色的木构房屋、间以雪白的墙壁,在清澈天空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庄严。坐在二楼阔大的阳台上的书桌前远眺,大海目力可及,仿佛遥遥可以听见海浪的翻滚声。
青岛的老房子在建筑式样以及风格上都各具特点,鲜有四方盒子或火车厢式的整齐划一,轮廓少直线而多弧线,屋顶无一平顶,或成哥特式的尖突,或成四棱四面的盔形。屋顶的颜色是一色的红瓦,有时走得远,坐在海边的礁石上回望全城,但见裙楼鳞次栉比,衬着如云的绿树,像一簇簇跳动着的火苗,在蓝天碧海间又似一抹烧红的晚霞,耀人眼目,震人心魄。
最可看的是德国人建的提督楼,据说是仿照德国皇宫的样子建成的,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提督楼背倚信号山公园,与海洋大学、基督教堂遥遥相对,能听得见海潮声和松涛的呼啸声。楼高三十余米,全都是一色花岗石砌成,底层和顶层都用糙石穿靴戴帽,窗户都用粗石镶边,窄而高的玻璃窗如两只深陷进去的眼,窗框上鼓起的石头活像高耸的鼻梁,足见设计者的独特匠心。后来作为迎宾馆,这里接待过越南胡志明主席、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国际友人。
游览青岛的老房子,像翻阅一部欧洲建筑的史书。虽然历史的背影已渐渐远去,可历史所赋予青岛的文化性格与底蕴却一直向前延伸,让人可以看到里面尘封的掌故。从青岛回来后,我依然被那些老房子独特的美长久地感动着。我也希望青岛这座融历史与现代为一体的迷人城市,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永远以无边的美丽伫立于蔚蓝的海岸边。
小贴士
推荐线路:栈桥—中山路(劈柴院)—圣弥艾尔教堂(青岛书房、1907光影俱乐部)—德国总督府旧址博物馆—五四广场—奥帆中心—情人坝—人气民宿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