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聚焦>

10月13日,“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活动”在北京圆明园举行。本次展览以7根石柱文物回归圆明园为主题,回顾圆明园石柱颠沛流离、远离故土的历史,讲述圆明园石柱艰难曲折、重回故里的历程。回归展为长期展览,将于10月14日对外开放。

此次回归的石柱共7件,均为汉白玉材质,高约80—92厘米,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较好,推测均来自西洋楼遗址区。这些石柱正面纹饰以西式番花、贝壳纹等西洋雕花为主,侧面花瓶内花束则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兰、荷花、菊花等中国传统花卉为主,圭角卷云纹、开窗的海棠线雕刻方式等亦与中国古建望柱、栏板相同,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

微信图片_20231013164720.jpg

回归石柱之一 牛佳欣 摄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促进了多批次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在此次7根石柱回归过程中,社会力量慷慨奉献、主动作为,高等院校热心支援、建言献策,国家多部门统筹引领、保驾护航,保护机构尽心履职、勇于担当,抓住海外收藏单位相向而行、释放善意的有利契机,密切合作,历经10年,最终促成石柱回到原属地。

图片1.png

石柱运抵圆明园场景主办方 供图

据悉,此前,2023年6月30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专家开展实物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组文物保存较完整,略有风化痕迹,据工艺、纹饰和材质情况,可定为真品。该组文物原存于KODE博物馆,该博物馆旧藏中有大批民国时期文物。原持有者于民国时期曾长期在中国工作,该组文物应为其在此时期获得并流出中国。”

图片2.png

专家鉴定现场 主办方 供图

历经百年辗转,几经周折,7根石柱终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成为继原位于西洋楼海晏堂的马首铜像后,又一批回归原属地的圆明园流失海外重要文物,为圆明园文物保护利用和博物馆展览展示谱写了新的篇章,也为新时代社会力量参与流失文物返还工作创立了新模式,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