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关注>

江山壮丽,我说长江。我叫唐聪,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中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岳阳分局负责人,也是城陵矶水文站的站长。

城陵矶水文站站长唐聪

城陵矶水文站位于全长约7.5公里的洞庭湖出口水道上,距离洞庭湖入汇长江口约3.5公里,是长江流域国家重要自动报汛站之一。

“八百里洞庭”自城陵矶汇入长江,城陵矶水文站也被誉为洞庭湖和长江流域水情“晴雨表”。这是因为洞庭湖来水复杂,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三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新墙河等小支流,而洞庭湖唯一出口就是我们城陵矶。

另一方面,洞庭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中起着调洪、蓄洪和错峰的作用。可以说,整个洞庭湖的防汛工作,是以城陵矶水文站水位进入或者退出警戒水位为判断标志的。如果城陵矶水文站出水顺畅的话,就代表着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汛形势较好。反之,防汛形势就很紧张了。

长江防洪预报调度系统截图

当好“晴雨表”的重要任务就是为防汛和抗旱收集基础资料,我们日常监测的内容,最主要的就是水位、流量和泥沙等方面。

监测水位,城陵矶水文站有着绿顶、红柱、黄墙的“六角亭”,它像一位哨兵,值守在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守望着流经眼前的江水。“六角亭”是一幢建筑,也是一种监测手段。亭子下面与洞庭湖水相连,我们通过亭下水位的高低就可识别江河水位的高低;亭中有一块屏、一幅挂图、一套水位计的装置,日夜不停地记载着水位数据。这些年,我们也对“亭子”进行了改造,现在不光能看到水位了,通过一体机屏幕还能看到实时流量等信息。

绿顶、红柱、黄墙的“六角亭”

今年年初,城陵矶水文站拥有了长江流域首台集成展示水文监测数据的新生代机器人——“全感通”。灰白色的立体装置,高达4米,八字形黑眼睛像个“囧”字,方块形肚子里装满电子芯片。只要轻轻一碰肚子外面的电子屏,实时水位、流量、含沙量等数据就会显现。这也是我们水文现代化工作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如果说水位、雨量自动记录是老水文人种下的一棵大树,那么,推广水文现代化工作就是我们这一代水文人正在播种的另一棵树。等这棵树长成以后,不仅水位不再需要人工观测,很多数据都可以自动监测、整理,极大减轻了人工观测的压力。

新生代机器人“全感通”

今年,城陵矶水文站等22处水文站被我国水利部列为首批百年水文站;明年,城陵矶将迎来120岁生日。将近120年的时间里,水文监测数据几乎没有中断过。

自古文明依水而兴。沿江而生的一座座水文站,驻守在大潮奔涌的长河两岸,见证着水文事业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连接起长江水文的过去和现在,延伸向清流永续的未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减灾中心副主任 杨昆:

每到汛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洪水时,城陵矶水文站的水位总是牵动着大家的心。城陵矶水位不仅关系到洞庭湖尾闾区域的防洪安全,而且关系到长江干流城陵矶河段的防洪安全。每次洪水,城陵矶河段的调度目标都不同,有时是为了控制城陵矶站不超警戒水位,尽量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有时是为了避免蓄滞洪区的运用,减少人员转移和财产损失;有时是为保障重要堤防和重点区域的安全,打出“底牌”科学合理地调度运用蓄滞洪区。随着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城陵矶附近蓄滞洪区运用概率逐步降低,城陵矶水文站也将在新时期不断发挥其在防洪保安、保供水、支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沈静文 杨宁

记者丨王雪洁 王远 尧遥

编辑丨王雪洁 廉金亮 郭雨密

音频制作丨刘逸飞

视频导演丨邵东 李名虎

视频拍摄丨李名虎 刘肖

视频剪辑丨陈以恒 刘肖

后期制作丨蔚天雄

设计丨宋瑜珊 曹懿心

学术顾问丨任慧

专家统筹丨高琰鑫

学术指导单位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