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研学团走进韶山 锦华国旅 供图

来自河北的游客王女士,利用周末带着上小学的孩子参加了一次红色研学旅行。“这种形式非常好,通过互动式的活动设置,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历史,磨炼品质。”行程结束之后,王女士说。

如今,带孩子报团接受红色教育的亲子家庭不在少数,红色研学市场蓬勃发展,受众群体不断扩容。同时,企业等多层次多角度积极参与,为红色研学发展注入了活力。

市场:需求增长前景好

接到记者采访电话时,北京青年国际研学旅行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林森正在去外省考察研学基地的路上。今年春节以来,他们公司已经接到了很多关于研学旅行的咨询,而这其中红色研学占比很大。“我们主做学生研学市场,以我们公司为例,这部分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的,从春节到现在我们接到的咨询和订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名校研学,另一类就是红色研学。”李林森告诉记者。

在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精神营地总经理栗攀看来,红色研学在我国已初步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成为在校学生的必然需求。“未来3-5年内研学的学校渗透率将迅速提升,红色研学作为研学产品中的重要内容,是传承红色精神的有效途径,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传承红色基因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栗攀认为。

“2019年,我们全年接待的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团队人数大概有1万多人次。2020年疫情发生之后,学生市场受到影响,我们开始研发以成年人为主的红色研学产品,比如公司团建,没想到效果不错。2020、2021年两年每年的接待人数都在1万人次左右。”宁夏教育振兴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燕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们明显感觉到红色研学的受众群体正在持续扩大,从我们的客户群体来看,有中小学生,也有企事业单位,还有老年群体。尤其是近两年来,很多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参加红色研学课程,在他们看来,红色文化中包含了很多优秀的传统,对家长和孩子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和受教育机会。”贵州青旅研学教育总经理刘琴说。

“红色旅游作为国家重大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当下有为,未来可期。市场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旅行社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桂珍分析,“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19年,红色旅游接待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参加红色旅游的人次从1.4亿增长到14.1亿,年均增长率超过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红色研学一头连着旅游,一头连着教育,更受家长、学校的喜爱。”

在张家界天马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研学板块负责人金涛看来,红色研学市场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新时期红色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作为红色旅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研学,也肯定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企业:深耕产品重课程

采访中,提到企业参与红色研学市场的核心能力时,很多业者向记者表示,相关课程的开发是他们的重中之重,如何能与时俱进、深入浅出地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更具接受度和体验度的产品,是企业能否占得先机、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

“研学旅行重在‘研’和‘学’, 以‘学’为目标,以‘研’为核心,以‘旅’为载体,以‘行’为实践,而不是单纯去旅行,要让研学旅行回归教育的本质,让研学旅行真正达到教育效果。红色研学也不例外。”金涛认为。

“例如我们设计开发的《建党百年》系列红色研学实践活动,针对小学生的,主要以参观纪念场馆型景区为主,融入趣味活动,适当增加如吃红军餐、唱革命歌曲、学野外救护等环节;针对初中生的,以文化体验为主,增加互动交流、模拟体验等环节,如开展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团入队誓词、听先进人物事迹报告等;针对高中生的,注重研究和学习相结合,加入体验革命生活、参与红色话剧表演、红色知识竞赛、红色文化调研等活动。”金涛说。

“依托红色景区的内涵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要有参观、聆听讲解,还要有更多的体验活动,如观看红色电影、召开主题分享会、重走红军路、自编自演红色课本剧,让学生更加深刻感受时代精神。”杜燕认为,红色研学旅行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发相应的主题课程和活动方案。以宁夏闽宁镇为例,脱贫攻坚故事生动感人,该公司将其整理成为东西互助、乡村振兴、产业转移、民族团结、贫困户帮扶、致富典型、电商助农等主题课程,满足不同客群的需求。

“针对学生的研学课程,我们更注重自主探究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将生活常识杂糅到课程当中去,学生通过探究收获学问,并运用于实践。”栗攀分析,“研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针对学生的红色研学课程一是要做到对学生有教育引导作用;二是要有核心内容和课程精彩度,做到研而有学,学而有方,并能充分体现时代主旋律;三是要紧扣学生成长和符合不同受众的身心特点,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使研有所获。”

“在市场上,我们主打的优势就是课程设计。”李林森告诉记者,他们主张带着问题去“研学”,将知识点切碎融入课程当中,并通过活动设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解答。“例如我们开发百团大战指挥部山西长治市武乡县的相关研学课程时,就开发了谍报风云、4小时急行军等活动,并将很多知识点融入其中,比如红军为什么要绑腿,红军服怎么穿等。此外,我们还邀请了当时的儿童团团长,如今已经80多岁的老战士讲述当年故事,让学生的红色研学行程更具代入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疫情发生3年以来,很多主做研学的企业在红色研学市场深耕厚植,在红色旅游资源梳理、协同发展方面做出了诸多探索。

刘琴告诉记者,他们在红色研学方面做了更深入的思考。“我们重新梳理了贵州的红色资源,并且开始尝试与红色景区深度合作,从最初协助景区做课程开发,到目前深度参与到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在红色研学市场的布局也越来越深入。”

刘琴介绍,他们目前正在参与贵州荔波红色旅游相关项目的建设。“我们有渠道也更了解游客需求,而且团队中还有党史研究及红色文化方面的专业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刘琴说,红色研学市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和智力的竞争。

建议:持续投入破瓶颈

采访中,几位业者也谈到了红色研学市场目前出现的瓶颈及未来的布局。

“目前,供给侧产品依然存在形式简单、浮于表面等问题,且相关的专业人才缺口也很大。而作为渠道方的旅行社与资源端在合作上存在诸多不畅,这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有业者表示。

“市场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供需不平衡。”刘琴表示,无论是从国家的顶层设计还是市场需求来看,红色研学都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客群很大,但供给端的优秀产品却依然规模不大,供给严重不足。

“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到位,红色文化精神理解浅层化、相关企业及资源端缺乏沟通协调、研学师资力量单薄等都是这一市场目前面临的困难。”杜燕建议,“区域中相关政府部门应联合起当地红色革命遗址、各红色教育基地、场馆等,合理挖掘、保护在地文化资源,实现资源效应的最大化。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联合制定标准,指导行业的发展。”

“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与一部分红色旅游目的地对接时出现问题,导致设计好的课程无法落地。”李林森告诉记者,“很多知名的红色目的地,本身旺季客流量就很大,所以在研学团队的时间协调和教学场馆协调等具体项目操作时,难度较大,导致我们设计的很多课程达不到预期。这就需要双方建立更加完善的协调机制,更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进一步的政策支持。”

“红色研学实践活动中,产品相对传统单一,主要以纪念馆的参观学习为主,缺乏创新;景区、文化场馆接待能力不足,研学实践活动大部分单批人数多,动辄几百甚至上千人,对景区、场馆接待是一个很大考验,而大多数红色景区、场馆是免门票的,研学团队参观完就走,对景区、场馆产生的收益不大,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性。”金涛说,除此之外,红色研学还要注重研学导师的培养,红色研学导师应掌握扎实的教育知识,具备相关的导游技巧,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知识。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红色研学导师专题培养,最好设立红色研学导师人才库。此外,还要多探讨如何建立协调机制,让景区、场馆愿意服务好研学团队。

对红色研学市场的发展,业者也表达了自己的期待。不少企业正在加紧布局,如共建红色研学基地,加大红色研学导师培训,建立红色研学专家库,继续深入课程研究等。

“中国旅行社协会将充分发挥自身的‘桥梁’‘纽带’作用,持续引领红色景区、旅行社等企业精耕细作,深挖创新,带动红色研学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内容形式的进一步丰富。”孙桂珍表示,协会也会整合相应领域的资源,推动“红色+乡村”“红色+体育”“红色+数字”等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