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声音>

近年来,云南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两次考察云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新时代“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省情特点,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为突破点,积极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高位推动强统筹。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和旅游作为全省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一重点打造,省委书记王宁、省长王予波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发展及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多次深入脱贫地区、边境民族地区调研,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以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为遵循,科学编制《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总体谋划“一环、两带、六中心”发展布局,以环线、旅游带为重点,规划建设10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细化任务分工。2022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再创历史新高,突破3.9亿人次,实现收入超过1800亿元,分别占全年全省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的46%和20%,带动直接、间接从业人员分别为62万余人和450万余人。

二是特色产业促融合。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导向,坚持以农为本、联农带农、助农增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依托世界级云花、云茶、云咖等优势产业资源,开发花旅、茶旅、咖旅融合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产品和线路。传承利用145项国家级、686项省级非遗项目,打造35家非遗工坊,开发“金木土石布”等乡村文创商品,推出“丝路云赏”“艺美云南”“逐味茶香”等10条非遗主题线路。立足中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嵌入式发展乡村民宿。

三是文化赋能夯根基。实施“文化润滇”行动,由表及里、塑形铸魂。创新打造“彩云奖”“百场村晚进万家”“大地欢歌”等10余项特色云南乡村文化活动品牌。打造“文化驿站”“乡愁书院”等603个新型乡村公共文化功能空间。发挥文化传承和浸润作用,在广大乡村树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文化振兴“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围绕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立足边疆特点,发挥“国门文化”在稳边、固边、兴边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推进边境“文化睦邻示范区”试点、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友谊广场、国门书社等项目建设。针对云南多民族特点,全面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精品工程,建设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9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7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四是典型引路树标杆。持续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引导全省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特色化、品质化发展。每年宣传推广“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乡村文化振兴和艺术乡村典型案例,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创建27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发挥组织振兴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鼓励村党支部领办旅游合作社、培养乡村旅游CEO。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6个,推出25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总结形成了乡村旅游助农增收等8种发展类型、10个实践模式、78个经典案例,其中10个案例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经典案例汇编》,5个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五是生态优先筑底色。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要做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殷殷嘱托,不断提升云南“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生物多样性世界级品牌影响力。厚植乡村生态文化,以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和乡土文化为基础,推进建设1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点、1000个特色民族提升示范村、17个乡村振兴示范园、30条“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带”、20条生态特色旅游线路、10条农耕文明旅游线路,把绿水青山与乡土文化有机融合,不断丰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内涵,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现场会部署要求,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在赋能乡村振兴中贡献云南文旅力量。

(本文为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在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现场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