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主要以口传心授、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等方式传承。随着从业人员日益减少,对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2008年,兴化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地推动了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思想统一,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江苏省兴化市竹泓镇十分重视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切实增强全镇上下非遗保护意识,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2006年初,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工作启动;2007年,分别被列入泰州市、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传承人周永干获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竹泓镇通过普查、收集、考证等工作,征集了一批木船制作的原始工具、实物资料、各种类型的木船模型,设立竹泓木船展览馆,展示木船制造技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安排部分专项资金,用于非遗保护,使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继承发扬。
培育人才,为传统木船制造产业注入“活水”
竹泓镇成立了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配备专职保护管理人员。
加强传承人保护及工匠艺人带徒培训,制定传统木船制造技艺长期教育培训规划和短期培训计划,每年分级分批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传习培训,传习受益人数达400人次。
积极发挥优势,组织全镇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学习木船文化,发扬创新精神。组织学“非遗”庆“六一”、“木船制造”夏令营、木船文化科普等活动,扩大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影响力。
成立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协会,进一步完善对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知识产权保护。成立竹泓木船制造工艺研究所,培养新一代工匠艺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2020年,从事木船制造的人员已有350多人,让竹泓木船制造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政策引导,助推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生产性保护
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后,竹泓镇对竹泓木船制造业启动了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12年8月,木船文化产业园建设启动,园区总体规划1127亩,一期已建成250亩。2015年,园区成功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7年,被认定为泰州市首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2018年,被省商务厅认定为省级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
加大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集聚。2006年以前,竹泓传统木船制造利润微薄,从业人员不足80人,且大多为分散经营的家庭作坊。随着竹泓木船制作技艺与销售渠道的全面升级,目前,竹泓木船产业园已拥有16家木船企业,共190名生产工人和技术人员。园区与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常州工学院等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申请了7项木船制造国家专利。
延续传统工艺扩大传承队伍。木船文化产业园的建成,给传统木船制造提供了新的平台。传承人周永干创办了当地第一家木船制造企业,开创了一条从传统农用船、渔船制造转型为旅游用船制造、装饰用船制造的新路。他的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成熟工匠的回归,也激发了年轻人的兴趣,老一辈工匠们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开门授徒,年轻人渐渐崭露头角,成为技艺传承的坚实基础。现有手工造船师傅近90人,4人入选省乡土人才“三带”计划,28人入选兴化市乡土人才。
木船产业的兴起,也吸引了众多大学生、退伍军人回乡创业,出现了一批宣传与销售方面的人才。他们不仅精通木船知识,还积极拓展市场,通过以线上线下将木船产品推向海内外。园区现建成了“中国木船网”和“中国木制品商城”线上平台,2020年电商交易额约5.6亿元。
创新产业思路创造产业价值。近年来,园区建设渐成规模,涌现了永干木船等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在周永干的带领下,工匠们将玻璃钢技术、锂电池技术、汽车烤漆工艺、数控机床等新技术普遍应用到木船制造上,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融入高新科技,使传统木船技艺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也满足了客户多元化的订制需求。2020年,竹泓镇木船企业开票销售约2.5亿元,总交易额近7亿元,生产各类木船1.5万余条,解决附近1200多名村民就业。
竹泓木船产业园区将进一步坚持政府引导,以传承发展为目的,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不断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区、非遗产品的交易区、传统技艺的传习区和市民游客的休闲区,增强竹泓木船的生命力和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