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成渝地区要“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编制出台,从战略发展层面上解决了川渝之间文化和旅游统筹发展的重要机制和重点任务,具有“五大体现”的全局意义。

一是体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落实部署。《规划》围绕巴蜀文化保护传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目的地、深化区域协调发展等纲要要求,形成规划主要任务框架和重点建设任务,全面落实了纲要的战略部署。

二是体现对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改革。《规划》将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作为首要的建设定位,提出了加强创新策源能力建设。创新策源能力的重要保障是政策,提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区域在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文旅深度融合、跨省域全域旅游、文旅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后面出台一系列的创新政策措施提供了纲领性支持。同时,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人才,除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之外,《规划》提出促进人才跨地区的要素流动,特别是成都、重庆两地的人才聚集较多,而两省市其他地市、县(区)高层次人才少,通过双向兼职、互派挂职、技术联姻、项目合作等机制推进区域人才有效流动,推动院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合作,能够大力促进成渝之间人才能力的共建共享。

三是体现跨区域协同发展。在成渝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过程中,一直有着人才、产业、项目、政策等方面竞合关系。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的也在于打通两个地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市场化发展程度更高,从而促使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亦是如此,“巴”文化和“蜀”文化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冲突、又有融合,文化的差异性远大于共性,这也造成成渝之间城市魅力截然不同,一个安逸闲适、一个热情火辣。成渝双城在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文化和景观资源的差异性和多样化正好促使这两大旅游目的地能够优势整合,从而供给出更丰富更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目的也是要在两地之间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另外,跨区域发展的基础是保持差异化。《规划》立足了重庆山地和成都平原的文化落差,强化重庆特色山水都市和旅游枢纽城市、成都公园城市和文化名城等差异化定位,推动重庆的两江四岸和成都的环城休闲度假带成为两地不同形态、景观和体验环境差异化极大的重要文旅发展建设空间。

四是体现消费环境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间以及周边辐射带动1亿多人口,从成渝两地的文化旅游发展质量来看,硬件设施等都达到了国际水平,但是在消费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创造优质、均等、共享的消费环境和公共服务是让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消费活力能够自由流动,实现文化旅游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规划》以提升走廊文化旅游的同城化待遇为基础,通过消费促进、消费便利化水平提升、市场监管的联合执法等方式优化消费环境,通过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互办群众文化活动、文旅大数据互联互通、一码通、年卡、144小时过境免签等方式,让文旅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和共享化在成渝之间逐步形成。

五是体现产业联动、辐射带动、交通串联的新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格局是双圈互动两翼协同,以成都、重庆双核推动都市圈相向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川渝东北一体化、川南渝西融合形成两翼,从而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规划》吸收了纲要以及两省市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以双核驱动、三带引领、七区联动、多线连通为走廊发展新格局。三带引领主要体现辐射带动,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既是以古道沿线优秀的石窟石刻艺术群等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又是以成渝高速公路集群、高速铁路群为串联,以成都、重庆两大城市消费辐射成渝中部地区文旅发展崛起;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则是将川南、渝西、渝东北甚至黔北等城市群连接起来,在以重庆为核心之一的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基础上形成整合发展;成绵乐世界遗产精品旅游带则主要以成都平原经济区文旅市场和产业优势为基础,辐射带动为川北、川西的高品质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集群。多线连通主要体现交通线路串联。五横五纵旅游通道是走廊的旅游整体骨架。生态旅游大环线则是成渝之间第一次在环盆周的地理格局上形成的重要发展认识,沿岷邛山系、米仓大巴山系、武陵山系、大娄山系四大自然生态屏障,可以构建一条生态旅游大环线。这条线路通过打通一些区域交通枢纽和关键节点道路,形成沿盆周的高铁高速互联互通,配置好旅游集散和服务功能后,就能够串联起众多世界遗产、5A景区、旅游度假区,构建一条世界级的旅游精品线路。

《规划》印发出台进一步优化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基础上需要由两省市进一步组织实施。特别是四川接下来需要结合规划不断深入,推动巴蜀文化特别是新时代新巴蜀文化的研究,聚焦政策创新和度假产业集聚发展,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从而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走廊。  

(作者系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