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空中俯瞰,东海之滨的浙江温岭境内,有一片为北雁荡山余脉的低山丘陵,安卧于东部平原,犹如一座狭长的岛屿,人们称之为长屿。《嘉庆太平县志》载:“屿不甚大而最有名,并石苍、黄监或统称长屿。”谁能想到,这个外形看起来无甚特别的“岛屿”,其实早已中空。
长屿硐天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从1500年前开始,被一代一代当地居民一钎一锤凿出来的。他们靠山吃山,世代以开采、销售石板为生。硐,通“洞”“峒”,意思是指山洞、窑洞或矿坑。据史料记载,温岭的采石活动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那时中原战乱,人口南迁,不断涌入的人口刺激了各种建筑的需要,采石业开始兴盛。人们开采石矿,掏山成硐,截至目前,当地共有硐群28个、硐窟1314个,总面积约16.18平方公里。这道人工凿出的风景,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在国内外的景观中极为少见,因而有人评价其“虽由人作,宛若天成”“长屿硐天,世界罕见”。
我曾多次走进长屿硐天,有时携老带小举家而行,有时与远方的朋友结伴而去,有时一个人一本书一种心情不期而至,有时为避袭人暑气择时而入,切身感受这里散落的人文遗存、苍茫的历史气息,每次都有一种穿越时空、转天换日的感觉。这里硐连硐、硐套硐、硐叠硐,硐硐有别,以为到了硐的尽头,却柳暗花明又一“硐”。那些硐里,激荡着生命的光影。
长屿硐天有观夕硐、水云硐、双门硐、八仙岩等景点。若按游走线路,游人多是直奔观夕硐而去,首先欣赏这人工雕琢的奇景。进入观夕硐,先要走过九曲石桥,桥下碧水游鱼,桥尽头一道石梁,上书“观夕硐”三个红色大字。进得硐内,但见整个硐体状如覆钟,凝灰岩削壁成廊,天窗顶空,石架悬桥,光影错落,层叠有致。路甚婉转,尽处拾级而上,如登天梯,走向苍穹,一路可看弥勒大佛,赏岩硐音乐,观石碗汉樟,览名人石刻,感受悬空井的空灵新奇。这里有大场面,如岩洞音乐厅,总面积20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近700人入座欣赏民乐演奏;也有小景致,如硐内大小水潭,水极清冽,游鱼数尾,让人不由得想起柳宗元笔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境。
观夕硐顶有小口,为原采石工人以半露天覆钟式开采的入口处。硐顶外面是众多观音壁。16尊形态各异的观音石像根据《法华经》观音有三十三化身的记载而造,神态自若,惟妙惟肖,出自温岭当地石雕名家之手。
站在观夕硐顶,可见对面的水云硐。两硐似近实远,得先下山,再上山,穿石径,绕山道,才可到达。进入水云硐,只见硐体岩性为火山碎屑岩,色呈多彩,石壁上多天然壁画,形态万千。硐内还有几个幽深的水潭,透出丝丝凉意。有的岩壁垂直通往漆黑的地底,深达百米,让人顿生一丝惊悚幽秘之感。硐里还建有中国石文化博物馆。
从水云硐出来,回到双门硐景区。硐里硐外,简直是两个天地,仿佛从古代穿越回现代。在这里,碧绿的池水、天然的奇石、精致的石雕、别致的石窗……无不让人流连忘返。还可去八仙岩、凌霄硐等景点,禅意或者烟火,都不曾缺席。
在游览过程中,不时会听到游人的一声声惊叹。恍惚间,仿佛见到那些朴实憨厚的采石工用心采石的场景。他们口中喊着号子,手里凿击石头的声音是那么清脆刚硬。据说,采石也有一道道严密的工序,如不按工序开采,轻则毁损石料,重则会带来人员伤亡。长屿硐天主要开采石板,开采方式分为露天、半露天和井下三种。主要工序与工艺流程包括开面、摆方向和试采、打岩头、打断、打销、拄岩及画线、凿铮、开销出板等。20世纪90年代,为了保护环境,当地政府陆续关闭了所有石场。
石头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最古老实用的建筑材料,是靠山吃山最直白的注脚。有时候,一座山便是一座矿藏,就像长屿,但需要人去探寻发掘。我佩服第一个拿起榔头、举起锤子,以掘地三尺的狠劲,从长屿挖出第一块石料的人。他怎会想到,他从此凿开了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历经千年而不绝。那些沉睡的石头,被一代又一代乡民用血肉之躯唤醒了,变成了宫殿、城池、关隘、高楼、庙宇、桥梁、路基……并由此获得了新生。
活动景区:浙江省温岭市长屿硐天景区(双门硐、观夕硐、水云硐)
活动时间:2024年6月30日至9月1日
优惠对象:全日制大学生
参与方式:全日制大学生凭有效学生证件(学生证、高考准考证或大学录取通知书+身份证)免票。证件仅为本人使用,必须为原件,在有效期范围内,且有本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