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个“5·19中国旅游日”即将到来。这个节日是根据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撰写的《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而来。今年的五一假期,我便有机会到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的青岩古镇景区,亲身感受徐霞客笔下的山水,以表达对这位伟大旅行家的真诚敬意。
一路上,阳光灿,春风暖。看着车窗外的风景,我眼前似乎晃荡着一个画面:300多年前,徐霞客身挎行囊,手扶木棍,徒步朝着青岩古镇走去,孤独而坚定的身影,被阳光拉得长长的。他在《游黔日记》中,记下了这次艰难远行:“度桥而南,半里,入青崖城之北门。”青崖城就是如今的青岩古镇,我们行车半小时就到了。这座被誉为“石头城”的独特建筑群,用一块块垒地而起的青石,向游人解读着徐霞客笔下“就尖峰之上”的奇特景观。
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四月十四,徐霞客走进古镇。“其城新建,旧纡而东,今折其东隅而西就尖峰之上,城中颇有瓦楼阛阓焉。是日晴霁竟日,夜月复皎。”“青崖屯属贵州前卫,而地则广顺州所辖……有溪自西北老龙脊发源,环城北东流南转。是贵省南鄙要害,今添设总兵驻扎其内。”我怀揣着先贤的文字,顺着一条青石铺设的古驿道,朝着古镇的定广门走去。路的两边摆放着许多条形的青石,由于常有游人闲坐,已被磨得光滑照人。一丛丛杜鹃花倚石而开,还有一些黑亮的墨竹躲在石块背后拔节疯长,给这段青石小路添了不少山野之气。步行小段,陡见一个偌大的水塘,绿水涟涟,水草沿堤。塘中的睡莲开得正好,红色的、紫色的、粉色的等铺在水面上,满塘生机。特别是黄色的睡莲,花色鲜丽,高洁恬静,成了水塘的主角。不远处,垂柳如帘,一只白鹭没在意如潮的人流,躲在“帘”后专注地盯着水面,突地叼起一尾鱼儿,伸开双翼朝着水塘深处飞去。
我们随着人流向前,穿过厚厚的石墙,又是一段弯来拐去的石梯,逼仄得只容得三两人通过。尽头处一条被青石满铺的小街全现眼前,两排石墙青瓦的房子,告诉我这里藏着一个完整的石头世界。在青岩,只有留心每一块石头,才能读懂这座石头之城。最先入眼的是一座高矗街上的石牌坊,上面的文字镌刻着一个晚清女子寂寞半生的爱情故事。这里的人们世代居住在石城之中,对石头有种刻在骨子里的爱。每家门前都放着几尊刻有花鸟虫鱼饰纹的石头摆件,或半截圆形石柱,或一对鼓形磉礅,或一口半月形水缸。水缸里装满了水,睡莲已悄然绽放,花朵含羞,绿叶摇曳,几尾小鱼惬意地穿梭其间,分明就是一幅浓缩版的“江南莲鱼图”。
在一个拐弯处,一墙恣意盎然的长青藤,把我们带到了古镇的背街。不少游人的到来,已让窄窄的背街有些拥挤。石墙全由石块堆砌而成,严丝合缝,层层叠叠。交错的石缝,无疑是这座古镇的皱纹,里面的故事只有吹过小巷的风才能读懂,我们只能抬头仰望。石墙下有几间木房,房门半掩,似乎主人刚刚离去。竹篱围绕的小院里花草蓬勃,扶篱而开的牵牛花,正兴致勃勃地往石墙爬去。
青岩古镇,徐霞客笔下的“贵省南鄙要害”,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因明朝屯兵而建镇,素有贵阳“南大门”之称。至今,古镇内仍保留有古城墙、石牌坊,以及寺庙、阁楼、民居等明清古建筑群。渐渐地,这里由一座军事重镇,悄然转身成文星纷呈的地方。我们在一条小巷深处,找到了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云贵第一文状元赵以炯的故居,这是一座简约、内敛、恬淡、朴实的清代建筑。抗战时期,这座石头古镇也承担了历史责任,浙江大学、贵阳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女师附中、乡村师范学校、战时保育院……先后迁至这里躲避战火。
从背街的另一端出来,就是古镇宽敞的主街了。商铺一间挨着一间,大多数经营当地的特色美食卤猪蹄,因状元赵以炯的传奇,卤猪蹄在古镇叫“状元蹄”。一盆盆油黄的卤猪蹄直冒热气,着实令人嘴馋。我们走进路边的一家,服务员将我们引到后面的小院里,院里只有两张靠墙放着的竹编桌子。墙上贴着几把打开的纸扇,扇面上的行体书法娟秀流畅,书写的是青岩先贤周渔璜、赵以炯的诗作,落款竟是该店的店名,一问才知道,店铺的老板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我们正在欣赏时,老板抬来了一盆热气腾腾的卤猪蹄,还有可口的鸡辣角、洋芋粑。老板见我们喜欢书法,大方地从墙上取下纸扇,每人送了一把。老板兴致很高,诵读完扇面上的诗句后,又如数家珍地介绍起当地名人的逸闻趣事。
谈话间,老板从屋里拿出一壶刺梨酒,说这是当地苗民酿制的“秘方酒”。我们没有推脱,都为这座石头之城,为这里的故事,满满地干上了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