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是被象山港和三门湾温柔呵护的小县城。公元1613年5月19日,宁海迎来了芒鞋竹杖的旅人——徐霞客。自宁海出西门,徐霞客意气风发地开启“朝碧海暮苍梧”的远行。谁承想,300多年后,徐霞客的出游竟然推举宁海成为中国旅游日的发祥地呢。

宁海县城西南,安卧着依山环水的村落。山是梁皇山,相传是南朝梁王子的避隐地。水是白溪,从巍巍天台山起源。南宋时,来自浙江黄岩的童潢在游历中,无意间发现白溪畔是藏风得水的好地方,于是举家搬迁。从此,聚族而居,瓜瓞延绵。又因卜居惠民寺前,索性以“前童”命名,自此发展成为浙东地区颇具儒家文化韵味的古镇。

从西门牌楼进去,我最先在南大街的“小桥流水宅”停住脚步。这是坐西面东的二层木结构四合院,由台门、倒座、天井、厢房、正屋组成。长方形天井阔敞,满足通风采光的需求。地面用卵石铺砌成铜钱形状,“金钱铺地”的象征不言而喻。钱眼别出心裁地以纯黑卵石铺成,是梅花鹿口衔灵芝的图案,有着“福禄寿禧”的寓意。中堂是浙东民居的核心,要承担议事祭祖礼宾等重大活动。“恭敬之心,礼也。”为了避免家人走动惊扰访客,主人在设计上大胆革新:偌大的中堂中空到顶,楼上不设居室。在中堂金柱与后墙之间,建成特别宽的走廊,方便内眷走动。正房各开侧门,连接中堂,既各自独立又包容融合。

一折折巷陌,一杆之宽,引领我往纵深处去。塑着跃鱼和飞龙的马头墙、镌着蝙蝠图案的门墙、雕花的石窗、圆形的铜门钹……一再地向我暗示童氏大家族曾经的辉煌和荣耀。古老的书院——明经堂不能错过。明经堂因为天井内用黑石子铺成狮子滚球的图案,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为“狮子明堂”。书院的匾额中,“明经”两字笔道粗细匀称,字形整饬温顺。两边墀头墙上分别有“礼仪”“孝悌”的砖雕篆字。正厅悬挂的黑地沥金大匾上,“敦伦凝道”的字迹虽已模糊,但笔力雄浑可鉴。这些题字,无不昭示着儒家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时光穿墙而过,擦落几丝浮尘。稍抬头,我看见“古道西风”“苍雁虬松”“五老观图”等木雕图案落在梁枋上。细致的纹理,暗红的色泽,不喧不闹,深厚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前童多巧匠。起伏晃荡的山形水势,一定给了他们美感和启发。他们以耐心和技艺,将木头赋予生命和灵魂。每一刀,每一刻,无不线条流畅,栩栩如生。长风浩荡,衣纹飘逸,雁翅张奓,既有写实的逼真,又有抽象的意蕴;既有审美的功能,又具吉祥的意趣。

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乡愁,前童百姓建设了民俗博物馆。它像一个庞大的时空收纳罐,让我目不暇接。三合院精致门楼上嵌着泥红仿古匾额,上书“古豔”两字。豔,是“艳”的繁体字。藏品荟萃了各个时代的生活用品、祭器嫁妆、民间工艺品,确实够“艳”的。宁海旧时的陪嫁木器中,必有桶盘,形状有菱形、六角形、扇形、蝴蝶展翅型之分。一块木头,经斧凿之利,得以成器。又经反复磨砂,渐显光滑。再采漆髹涂,最后以朱砂为色,戗以金粉,描画花开并蒂、鱼游并鳍。莲繁而不乱,鲤肥而不拙。我确信,民间烟火一旦演变成风雅艺术,是可以在史册里流光溢彩的。

绵长的水渠回环往复。村庄中那些飘飘荡荡的“回”形路线等待我去耐心探索。明武宗正德年间,据说天大旱,前童一带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童氏先人童濠率众堵砩,引白溪和梁皇溪进村,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以六十四卦形状分布水渠。房前屋后,必有明沟暗渎,作灌溉用,作洗涤用,消释庄稼的干渴疼痛,减缓浣洗女子的焦灼。渠不宽,水不深,却有青苔俯伏,一簇簇的油绿。往来翕忽的锦鲤和玲珑剔透的溪鱼,时不时冒个泡,吐个圈,俶尔远逝。一两双拖鞋,三两件脏衣,一把沾泥的锄头,躺在石板条上,等着农人施以援手。好享受呀,棒槌声,板刷声,邻里闲话声,拖在悠长的回音里,成为跳跃在清寂水面的音符。

卵石小径寂静且干净,我却不知前方庭院深深,深几许。一扇虚掩木门之后,是绣球花兀自丰腴的静舍。廊前的竹匾里晾晒着山笋片。一个半敞开的院子里,一排排竹竿上张挂着一方方蓝印花布。自然万物皆可染,是民间生活经验的总结。以花叶,以茎实,以根皮,她们煮水止沸,待植物的色素慢慢溢出,再借助橡皮箍、小竹棍、细麻绳,将白布或捆扎或夹缚,再浸泡到染缸中。

在江南的水墨意境中晃悠,每一次抬眸,每一个转身,都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故事,有人烟,大概是前童古镇长盛不衰的魅力吧。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