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春,总是姗姗来迟。料峭风雪裹挟着寒意,一次次将萌芽的春意揉碎,却也在蛰伏中酝酿着重生的力量。当时节行至谷雨,素有“北国江南”“塞外苏杭”美誉的扎兰屯,率先撕开了呼伦贝尔的春天——雅鲁河畔,红毛柳褪去冬霜的桎梏,翠红交织的枝桠舒展如舞,在风中摇曳出柔美的弧线,蓄势待发的嫩芽正悄然生长;漫山遍野的兴安杜鹃冲破残雪,用炽烈的火红点燃了整片山野,宣告着春日的盛景已然降临。
扎兰屯,这座被时光偏爱的小城,密布的河流水系如同大地的血脉,滋养出森林、草原与湿地交相辉映的生态画卷,勾勒出“七林二草一分田”的绝美格局。吊桥公园的古韵、秀水湿地的静谧、柴河天池的神秘、山水岩画的悠远,还有翠屏山映山红的烂漫、大架子山杜鹃坡的热烈,每一处景致都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留下了灿若星河的诗篇。叶剑英挥毫写下“雅鲁河畔扎兰屯,几派清流拥水村。铁索悬空新瀑急,吊桥桥上忆长征”的豪迈。叶圣陶以“扎兰屯爱无边缘,榆柳虬枝,杨树高姿,静映清溪尽倒垂”描绘婉约,历史学家翦伯赞用《扎兰屯即景》留下了“山城细雨晚潇潇”的清幽……字里行间,皆是对这枚塞外明珠的深情眷恋。
文人墨客沉醉于诗意山河,而市井巷陌间,平凡的生活同样书写着动人的画卷。老榆树枝桠如伞,寄生冬青如鸟窝般点缀枝头,将公园的静谧与早市的喧闹悄然分隔,勾勒出“半城烟火半城诗”的奇妙景致。
进入早市,仿若跌入一场热闹的人间烟火:卖野菜的大姐清亮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柳蒿芽、山芹菜、苦佬芽……”带着山野的清新;卖菜大妈的呼唤热情质朴:“自家园子的菜,新鲜便宜嘞。”十字街头,琳琅满目的摊位鳞次栉比——熟食香气扑鼻,干货、酱料,旧货、文玩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晨光初露,早市成为抚慰人心的美食江湖。四合面大饼子摊前排起长队,金黄酥脆的饼香引得路人垂涎;羊汤锅里奶白的汤汁翻滚,搭配刚出炉的牛肉馅饼,一口入魂;刚出锅的油条蘸着豆浆,平凡的搭配却满是幸福滋味;手拍粉的制作更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现磨的土豆粉面团在铁桶中翻飞,经沸水一烫,化作晶莹透亮的粉条,浇上浓郁的肉酱,瞬间勾起儿时记忆。
最受欢迎的当属攥汤子,这道厚植于东北大地的美食,历经岁月流转在扎兰屯落地生根。将发酵后的玉米碴精心研磨、耐心揣揉,再用铁箍灵巧地挤出细长的面条,无论是鲜香热汤面,还是清爽过水凉面,搭配肉酱、酸菜等卤子,皆是舌尖上的极致享受。这一碗酸香开胃的汤子,不仅饱含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生活温度。
烟火蒸腾处,诗意自翩跹。扎兰屯的晨钟暮鼓里,是叫卖声与诗句的碰撞,文人的风雅与市井的喧闹水乳交融,化作一曲生生不息的生命乐章。这里既有山河馈赠的诗意画卷,也有平凡日子里的烟火温情,诉说着岁月的温柔,承载着平凡生活的热烈,也让每一个驻足于此的人明白,生活的美好从来都藏在诗意与烟火交织的缝隙里。来到扎兰屯,我读懂了何为“一半诗意寄山河,一半烟火慰平生”。